图文精华

分享

什么样的岩茶才值得收藏?

8303.cn 发表于 2023-5-8 16:47:51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30
网上看到一个提问。

“什么样的岩茶,才能拥有陈化价值?”

这个问题颇具代表性。

背后反映出“老茶热”的盛行。

但不是所有的茶,都像老白茶、老普洱那样,存茶年份老一点更吃香。

绿茶、清香型铁观音、茉莉花茶、黄茶等,不用多说,肯定是趁早尝鲜为好。

至于武夷岩茶能不能长期储存?则要看具体情况。

三言两语,难以概括。

一、什么样的岩茶不易返青,可长期保存?

答曰,做青要做透,焙火要焙透。

这样的岩茶在初加工阶段,做青走水透彻。

发酵程度刚好到位,不多也不少。

最终成品能保留半发酵茶基础常见的清晰花香、果香。

做青基础打牢固后,后期焙茶才能顺利进行。

为了利于后期保存,岩茶的焙火不是越高越好。

而是以焙透、焙均匀、焙到位为好。

里里外外,彻底焙到位。

焙茶时,没有急于快速让茶叶吃火,而是慢慢耐心焙。

焙了第一遍后,再放一段时间褪火。

褪了之后,再焙下一道,此时在上一道静置期间,深藏在叶脉内部的水汽逐渐渗透到叶片。

在继续焙茶时,更能进一步将整体焙透彻。

从后期储存,不易返青的要求看,对岩茶的工艺要求较高。

做青透、焙火透的岩茶,不容易返青变味,整体最佳风味能维持较长时间不易改变!

二、什么样的岩茶,才有陈化价值?

背后的藏茶前提,可谓“苛刻”。

首先,山场以正岩为上。

武夷岩茶的“岩”,强调山场出身,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。

如果不是产自正岩景区,如果茶地四周没有标志性风化岩,如果茶树在生长过程中,没有享受风化岩碎屑带来疏松、透气、富含养分的土壤滋养……

那么,产出来的岩茶,终究会韵味不足。

藏茶选茶之前,肯定要先选对“种子选手”,优先考虑正岩核心山场的岩茶,才有意义。

其次,工艺要到位。

包括上一段提到的做青、焙火等两大环节,一概不能出现差池。

谈到焙茶,前段在圈内关于“九道火肉桂”的闹剧刚刚平息。

经此一事,大家都知道,岩茶焙火次数不是越多越好。

从岩茶品质来看,岩茶的火功不是越高越好,而是主张看茶焙火。

根据品种特性,决定焙茶火功。

对待白鸡冠、雀舌、奇兰、佛手、金牡丹、瑞香等品种,为了完整保留品种特色,焙火轻一些才是主流。

但从后期藏茶收藏角度看,焙火足一些的茶,储存更轻松。

毕竟,焙到足火的茶,内在水汽进一步减少,处于极为干燥、干爽的状态。

且经历多番高温焙茶后,足火岩茶的内在茶味更趋于稳定,茶香细幽,茶味醇厚,更为沉稳!


最后,选对适宜的品种。

武夷岩茶的品种体系,纷繁复杂。

除了水仙、肉桂、大红袍外,还有很多。

包括名丛系列,比如铁罗汉、水金龟、半天妖、白鸡冠,以及玉麒麟、岭上梅、金钥匙、金柳条等。

包括新品种系列,比如黄观音、瑞香、金牡丹、黄玫瑰、金观音等。

也包括外来引入品种,比如奇兰、佛手、金萱等。

一茶一味,各有特色。

但从平日喝到的那些,整体表现还不错的老岩茶来看,选传统品种更适合收藏。

比如,水仙(含老丛水仙)、铁罗汉、矮脚乌龙等。

那些以香为主,茶香颇具个性与卖点的品种茶,比如金牡丹、黄观音等,一概主张趁着新茶褪火后,及时饮用为好。

三、收藏岩茶,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?

藏茶,尤其是藏岩茶,只推荐喝茶多年的老茶客尝试。

当你刚刚开始喝岩茶不久,还没超过三年四年。

连肉桂的辛辣感、老丛的丛香,以及正岩茶的岩韵、韵感等基础表现还没弄明白时,不建议盲目试水老岩茶。

毕竟,老岩茶的风味,不是人人都适合。

如果平时喝茶,喜欢喝“香一点”的风味,不适合涉水老茶区域。

因为,不论是山场香、品种香、焙火香,老岩茶的香气清晰度,一概不如新茶那么出彩。

武夷岩茶在制茶加工期间,经历高温焙火。

焙火过程中,岩茶青叶内部的植物蛋白,发生了美拉德反应。

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风味转变。

类似生豌豆变成熟豌豆,生板栗变成烤板栗,生地瓜烤成熟地瓜。

那些喷香诱人的植物系焦香,尤为迷人。

不过,包括烤瓜子香、烤板栗香在内,它们的风味维持时间有限。放上一段时间没有吃掉,立马香气减弱大半。

武夷岩茶的焙火香,与此同理。

焙火后得来类似烤焦糖、烤瓜子、烤坚果的诸多焙火香气,随着后期存放时间变长,容易变淡。

哪怕存茶包装再密封,也不例外。

喝那些存放超过5年、7年的岩茶,你会发现,它们的茶香极低调,焙火香远不如新茶明媚。

甚至还会有人觉得:“存老后的岩茶,与老普洱有些殊途同归,乍一闻,有几分相似气息。”

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,陈年岩茶的茶汤韵感更好。

经历时光沉淀与转化后,喝老茶,不必担心遇到偏燥的感觉。

茶水入喉,绵柔、顺滑、稠滑、又细腻。

这种汤感绵柔醇厚与新茶相比,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。

可以这么说,将岩茶收藏数年后再喝,有得有失。

得到的,是更醇、更劲、更绵的汤感。

失去的,则是香水交融、落水香馥郁、焦糖香、品种香清晰的综合体验!

关于背后的得与失,建议茶友们在藏茶之前,谨慎考虑,再做选择。

入门阶段喝岩茶,不推荐喝老茶。

哪怕放眼整个茶圈,岩茶的主流也不是喝老茶。

某种意义上,若是追求茶香、茶味、韵味等综合表现最佳的茶汤风味,建议在新茶褪火后,及时饮用。

把握最佳适饮期去喝茶,远比冒着后期存茶变味的风险,将岩茶久存多年来得好。

喝岩茶,喝当年褪火的新茶,喝隔年的足火岩茶,是主流。

哪怕再放宽一下范围,也是喝3年以内的岩茶为主。

超过这个期限的陈茶与老茶,需要多耐心挑选与甄别。

才能有机会遇到那些品质基础好,后期储存到位的老岩茶,而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变味茶、酸味茶、陈味茶!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