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精华

分享

绿茶、白茶、岩茶、红茶,茶叶泡几冲才算耐泡?

8303.cn 发表于 2023-5-10 15:06:18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32
主泡的姐姐,身穿茶服,微微低着头,正在注水。

但奇怪的是,并没有看到从茶汤里飘散出来的水蒸气,像烟囱那样源源不断向上蒸腾。

这表明,水不是沸腾的,连90℃都不到。

还注意到,她用的是定点注水法,固定在一个位置,让水流缓慢下落。

因为很轻,干茶都漂浮在水面上,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接触到水。

可想而知,这杯茶的味道,肯定很淡。

实在忍不住,村姑陈开口问:“这种泡茶手法,有什么讲究吗?”

对方笑着揭晓答案,说:“这样泡茶,能提高茶叶的耐泡度!普通的茶,10冲以上没问题,品质更好一点的,20冲都有可能……”

听见这个回答,心里咯噔了一下。

然而,哪怕在座的人心中有些不同观点,终究没出口。

有争议的事物,总是令人纠结不已。

什么是茶叶的耐泡度?

顾名思义,就是一款茶最终能泡多少冲,滋味才会彻底变淡。

当然,这个次数,肯定是越多越好。

在大众的印象中,10冲以上还有茶味的茶,就算是耐泡了。

超过20冲,那完全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了。

正因如此,才会出现开头的那一幕,通过降低水温和调整注水手法,来提高耐泡度。

实际上,这是商家耍的小聪明,让一款普通的茶叶,因为“耐泡度”,成为精品中的精品。

但耐泡这个概念,是对比出来的。

比如,两款白毫银针放在一起PK,对冲。

前提是,必须用同样的茶具、同样的投茶量、同样的水温、同样的出汤时间……

当这些变量都统一以后,我们再来感受茶汤,并得出结论——到底谁更耐泡。

耐泡的具体表现在,香气持久,滋味稳定,落得慢,韵味丰富。

就像斗茶赛上那样,在同一起跑线上,才能判断出哪款茶最好,优势在哪里;哪款茶最差,缺点在何处。

再说到,用温水泡茶以及定点注水,殊途同归,都是为了减缓茶叶的物质释放速度。

速度慢了,每一冲茶汤里分摊到的物质少,就产生了耐泡的错觉。

感觉上,好像到了10冲以上,茶汤依然有味道,就得出了这样冲泡能让茶叶耐泡的结论。

其实,这种结论,是非常主观的。

若真要证明茶叶耐泡,那就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,让两款茶同场PK,寻求真相吧。

茶叶耐泡的关键,在于品质。

产区好、工艺好、储存好的茶,自然就更耐泡了。

营养物质丰富,可浸出的养分多了,这样的茶冲泡起来,自然就比普通的茶多冲几泡。

于是乎,就成为了大家口中的“耐泡”。

仔细体会时会发现,茶汤的物质释放,是循序渐进的,香气滋味是平缓展开的。

如同一条平稳的抛物线,由浅到深,再到浅。

并且,每一冲的茶汤都是不同的,有不同的香气层次,不同的汤感,不同的汤色。

正如茶圈里的那句顺口溜,“一冲水,二冲茶,三冲四冲是精华”。

因为有丰富多彩的风味变化,才令人有探究的欲望,以及品饮过程中发现惊喜的乐趣。

如此美好、富有层次的茶,才是真正的好茶。


好比飞机的起飞和降落,波动起伏很小,最终回归平地,耐泡指数五颗星。

如此一来,便充分说明了茶叶的内质丰沛,而且茶味析出的速度也正常。

反之,由于产区、工艺、储存任何一个条件不好,导致茶叶品质有缺陷,内质匮乏。

那么,这种茶内部的物质,大大损耗,要比耐泡度,肯定是比不上真正优质的茶叶了。

喝茶的时候,只有前两三冲的滋味最浓郁,之后便是断崖式地下跌。

再去品尝,留下的只有水味,茶味寡淡,和白开水没什么两样。

昙花一现般的体验,是因为只有单薄的内质在支撑着,勉强释放滋味。

内质有限,只能大起大落,异常波动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品质差的茶叶,汤水从始至终都是淡的。

一眼就能望到头,味同嚼蜡,百无聊赖。

先天不足,后天也不足,所以汤水寡淡无味,就像一条平行的直线,永远不会变。


越耐泡的茶叶,品质就越好吗?

很多茶友在买茶时,都会向茶掌柜咨询一个问题:

“这款茶能冲泡几次?”

言下之意,是将耐泡度作为了一个考量的因素。

并且,商家也在无形之中,向顾客灌输茶叶越耐泡越好,并吹嘘自己家的茶,能泡到十几二十冲味道还很浓郁。

说实话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,是吹嘘过头了。

不可否认,好茶通常都很耐泡。

但如果反过来,耐泡的茶,未必一定是好茶。

耐泡除了和品质有关以外,还受到每个人的泡茶手法影响。

如果让一个喜欢坐杯的人来泡茶,不管是什么茶,都会变得面目全非。

坐杯一分钟以后,茶叶内的滋味物质,都会在这一冲里过量被浸出。

导致前几冲非常浓,而后几冲非常淡,浓度相差很大,口感也不均衡。

而如果换成一个习惯快出水的人,沸水倒进去,立马合盖出汤,物质就会均匀释放,不会出现前面浓后面淡的现象。

另外,茶具的容量,泡茶的水温,注水的手法,是否沥干等这些因素,都会影响到耐泡度。

所以,即使买到了好茶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
当务之急是,提升自己的泡茶技术,泡出茶味均衡的茶汤。

出汤速度最好是能快一些,更快一些,让每一种茶,都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。

耐不耐泡,我们不能光听茶掌柜的说辞,而是要自己去尝试,去试验。

过去买茶,大家都喜欢凭香气、汤水、口感选择。

可对于新茶友来说,想要喝懂一款茶,必须进行系统性地学习,门槛太高了。

而耐泡度给人的感觉就很直观了,耐泡的茶,品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。

不过,现实中,茶叶能泡到第几冲,还是要因茶而异。

同时,也因人而异。

况且,每个人对“耐泡”的理解不一样。

有人只喜欢精华,想品最巅峰的状态,香气滋味最盛的时候。

有人喜欢细水长流,从头喝到尾,即使只剩淡淡的竹叶味,也不舍得丢弃。

所以,大家关注一款茶的耐泡度时,还需结合其他方面,一同判断。

如此一来,才能买到真真正正品质优秀的茶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