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岩茶的品种茶,这3点细节很重要。
一、山场气息。
早些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诟病,“岩茶小品种,香是香,但永远比不过水仙和肉桂,因为做不出山场气息。”
那会儿在茶桌上,诸如此类的说法,一点也不稀奇。
甚至连不少武夷山本地茶农,都对此深信不疑。
因为市面上那些香气爆炸,但茶汤喝入口,汤感极薄的外山小品种茶,太太太泛滥了。
以至于,很多人都认为,小品种茶做不出山场气息。
但回归客观角度,武夷岩茶的山场气息,从来不是靠后期加工做出来的。
而是自身山场要足够正。
产自正岩地带,出自典型岩区山场的岩茶品种。
不管是水仙、肉桂这样的主流品种。
还是黄观音、奇兰、瑞香、金牡丹在内的品种茶,一概能出现山场气息。
细品茶汤,韵感极佳,茶味甘醇耐泡。
喝起来,远非只有空虚轻飘的茶香那么简单。
只可惜,在肉桂疯狂走红的那些年,许多原先种在正岩一带的品种茶被自家主人砍掉、挖掉,改种当时经济效益更高的肉桂茶苗。
逐渐递减下来,保留在正岩内的小品种茶,留存量极少。
很多人因为没喝过正岩产出来的黄观音、奇兰、春兰、瑞香等品种茶。
误以为所有小品种岩茶喝起来,都像那些泛滥的外山品种茶那样又香又薄,没有一点山场特征。
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。
不过这恰巧也能提醒,接下来在轻火品种茶上市后,买茶别过分追求香不香。
先耐下性子,细品茶汤。
从中选对茶味厚实、滋味感醇和,香气落水,茶汤香滑的品种茶,更能避免踩坑。
二、当心走水茶。
先简单介绍下,什么是走水茶?
它指的是岩茶的半成品,是做青烘干结束的毛茶。
期间只经过走水焙(烘干),但还没开始真正焙茶。
理论上,一款没有焙过火,干茶条索没有“吃”到火的岩茶,制茶工艺并不完整,是半成品。
岩茶的走水茶喝起来,不具备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风味。
茶味偏薄,甚至带几分生涩味。
从头到尾,都是一股尚未被高温焙火转化过的青涩气息,茶汤又生又薄,并不好喝。
等过段时间,茶友们在买新茶尝鲜时,千万别觉得岩茶轻火品种茶的上市时间越早越好。
因为,岩茶的制茶周期复杂。
即便是只焙轻火,也做不到抢早上市。
六月未到,当各家还在开展“试毛茶大赛”时,轻火岩茶不可能这么早就上新!
三、当心“红茶化”现象。
岩茶的身份界定,毫无争议是半发酵茶的青茶。
做青结束的毛茶,试喝之后,将叶底彻底泡开。
将揉成条索状的叶底展开,叶片“绿叶红镶边”特征明显。
叶子边缘有着一层氧化发酵后的红边,但中间依旧是很清透的黄绿色。
走水舒畅的岩茶,能看到展开出来的叶脉,没有任何暗红阻塞过的痕迹,叶片中间的透光度极佳。
买岩茶,不管是什么茶,做青发酵的大致要求都是一样的,做青程度要适中。
做青不足,茶味偏生。
做青过熟,会导致岩茶过度发酵,存在“红茶化”问题。
去年在武夷山,就遇到过这样的另类茶。
那会儿,遇到一泡茶味有些古怪的大红袍。
那泡拼配大红袍的主料,也是金牡丹之类的品种茶,花香很是馥郁持久。
但奇怪的是,它的整体茶香清晰度不足,比较低沉。
同时,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泛红偏暗。
喝起来,更是没有半点焙过火的迹象,柔而无骨,茶味太薄。
如果不是看到,那泡茶的泡袋名称上,印着“花香大红袍”的字眼。
按蒙眼盲喝的做法,估计十有八九的人会觉得,这就是典型的金牡丹红茶!
这种工艺不伦不类的制茶产物,和传统岩茶相比,最大问题是没有任何焙火痕迹。
从干茶条索到热闻盖香,闻不出焙火过的焦糖香存在感。
茶味薄,茶水绵软无骨,不能代表武夷岩茶的真正特色。
岩茶圈内的小品种茶,是一个统称。
除了水仙、肉桂等主流品种。
也除掉铁罗汉、水金龟之类的传统名丛。
包括许多新品种、外来引入的品种在内,被人唤作“小品种”。
这类小品种,它们在正岩茶圈内的占比虽小,但茶味却很有个性。
买茶选茶时,要看清品种特色再入手。
春兰的清新明媚兰花香;
黄观音的高调馥郁花香,香气透天;
奇兰的花香,兰香动人,被人调侃成有一股洋味;
金牡丹的花香持久,连泡六次、七次后还是那么香;
瑞香的茶香很有层次性,基本每次冲泡出汤后,盖香趁热去闻,花香基调都有所不同;
黄玫瑰在新品种里面,拥有相对少见稀罕的玫瑰花香……
有一年在试轻火版十二金钗时,遇到一款焙火极重,带有焦苦味的奇兰。
还没开始泡茶,当场就立马将它淘汰。
因为,每年暑期档那会儿,在轻火品种茶陆续上市那会。亮出一款焙火偏高,疑似去年陈茶的小品种茶,本身就格格不入。
武夷岩茶的焙火,历来是看茶焙茶,不是盲目将火功焙高。
对不少以茶香个性为亮点,茶味清新爽口的品种茶而言,焙火过高,显然不适合。
以上就是小品种岩茶需要注意的几点啦,希望对大家选择岩茶的时候有所帮助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