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精华

分享

上千块的特级白牡丹,为什么寡淡无味?

8303.cn 发表于 2023-5-12 17:24:27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64
这些年来,小编亲眼见证了白茶的兴起。

最直观的体现是,有许多茶客,原本是喝别的茶,如绿茶、岩茶、红茶、普洱茶等。

如今,另辟蹊径,投入白茶的怀抱。

但因为从来没有喝过白茶,总是拿其它茶类的标准,来判断白茶的好坏。

比如,以前喝岩茶、红茶的人,第一次喝白茶,通常会脱口而出:“诶,好淡啊!”

又比如,以前喝普洱茶的人,尝到白茶的鲜爽感,误会那是青味。

相比之下,喝惯了绿茶的人,对白茶的接受度更高。

不过,还是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。

恰好前几日,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。

有位新茶友,自称喝了将近十年的普洱茶,今年打算接触白茶,并且收藏一批,边喝边存。

于是,精挑细选,最终敲定了特级白牡丹。

买回家之后,迫不及待地开箱、烧水、冲泡。

结果,喝了一杯又一杯,忍不住发出质疑:“怎么味道这么寡淡?”

估计这会子已经在考虑,是不是自己的舌头出了问题,或者压根就不适合喝白茶。

类似的情况,遇到过很多很多。

然而,白茶真的很淡吗?有没有味道浓一些的白茶,适合新茶友喝呢?

这还得从白茶的前世今生说起。

淡和浓,是一对反义词。

那么,在哪些情况下,各位会觉得茶汤味道很浓呢?

当然是喝到一杯苦涩的、刺激的、浓烈的、霸道的茶汤了。

那么,又是什么物质主导了这种口感呢?

通常情况下,白茶中的三大类物质,是茶氨酸、茶多酚和咖啡碱。

平日里,我们用沸水泡茶时,内质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,供大家品尝到。

而它们对口感的影响情况,分别是:

茶氨酸,主鲜爽。

茶多酚,主涩味。

咖啡碱,主苦味。

这就意味着,如果一泡茶里含有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,就会呈现出浓重的苦涩味,显得汤水浓酽。

太浓,便代表苦了,涩了,不好喝了。

苦感会直接刺激到味蕾,让人的口腔和舌头都觉得不舒服,紧巴巴的。

反之,一杯好喝的白茶汤,应该是各类物质的含量都相对均衡,比例适当,不超标,不过量。

茶多酚的含量适中,咖啡碱含量不高,茶氨酸较多,这种黄金比例搭配在一起,形成了好白茶鲜爽柔和的汤感。

正是这种不刺激、不苦涩、不浓烈的滋味,被人误解成了“寡淡”。

对于白茶来说,实在是太冤枉了。

白茶的淡,并非寡淡,而是清甜宜人,清新淡雅,绵柔醇厚。

真正的好白茶,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概括:鲜香醇爽。

鲜,是白茶的内核。代表茶汤是鲜活的,灵动的,像是山间汩汩流动的溪水,清澈透亮。

随着白茶汤咽下后,口腔中舒爽无比,好比吃了一根鲜嫩的黄瓜般清新。


香,是白茶的常态。不仅闻起来香,喝起来也香。

出汤以后,揭盖闻香,能够闻到在不同温度变化下,白茶香型的转变。

同时,这些芳香物质还会落到茶汤中,被我们的味蕾品尝到。

醇,是白茶的精彩表现。汤水不淡不薄,十分地有内容,如米汤般包裹着舌面。

爽,是白茶的韵味。入口以后,不苦、不涩、不粘、不腻,口腔中的舒适度极佳。

看完这些以后,我们再回过头去,仔细啜饮白茶。

尽量利用舌头的力量,去掂一掂茶汤的重量,搅动茶汤,让香气能更均匀地分布在口腔里。

最后再反问自己,难道喝完白茶后,口腔里真的什么都没留下吗?

没有香气,也没有回甘,就像喝了白开水吗?

如果感官能够体会到一些些,便算是在喝懂白茶的路上,成功跨出了第一步。

近年来,很多茶友都发现了一种趋势。

越贵的茶,往往口感越淡。

想要解释这种现象,用一句话就能回答:浓非厚,淡非薄。

具体来说,茶汤的滋味浓,并不代表醇厚。

浓是一种味道,而醇厚是一种口感。

好茶,应该是醇厚的,因为内质丰沛,茶汤中的养分多,喝起来自然醇厚。

但浓,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,比如坐杯闷泡、增加投茶量,或者选咖啡碱含量高的茶。

泡出来的茶汤,味道的确很浓,很苦,但改变不了汤感稀薄、不醇厚的事实。

同样的道理,口感淡雅的茶,未必内质单薄。

虽然入口轻柔、不刺激,但落到舌面上,却是沉甸甸的,富有包裹感。

像是一匹上好的绸缎滑过,丝滑无比。

因此,只要品质优秀,内含物质充足,泡出来的白茶,便是淡而不薄的。

喝白茶时,千万不要把一杯滋味浓苦的茶汤,当成了好茶。

白茶的工艺,极尽简朴。

不炒不揉不杀青,以萎凋和干燥为主。

故而,在白茶的细胞内,蕴藏着大量天然的营养物质,是最原生态的一类茶。

简约,却不简单。

在沸水的释放下,这些物质会循序渐进地释放出来,让我们在每一冲的茶汤里,发现白茶的魅力。

宛若山泉水般清冽的滋味,一般人是喝不懂的。

因为错误的喝茶习惯,喝了很长时间的浓茶,再加上酒精和尼古丁的刺激,让舌苔变厚,尝不出白茶的原汁原味。

又或者是,原来只喝过劣质茶,滋味浓酽,对“不苦不涩非好茶”这句话,深信不疑。

喝了白茶,把鲜爽当寡淡,把清新当无味。

这也的的确确是绝大多数不懂茶的人的通病。

想要喝懂好白茶,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放弃原来的观念,放弃劣质的茶叶。

尽量让味蕾恢复敏感度,建议先喝几天白开水,把舌面和口腔清理干净后,再开始喝白茶。

至于品类的选择,文章开头的那位茶友,以特级白牡丹作为自己的入门茶。

特级白牡丹,又叫“牡丹王”。

它是白牡丹品类下,等级最高的,也是最接近白毫银针的存在。

老实说,喝不懂白毫银针的,觉得它寡淡的,大有人在。

而新手一开始就挑战喝牡丹王,大概率是喝不懂的。

可以先从花香浓郁、滋味醇厚的寿眉喝起,之后慢慢挑战素雅的白牡丹,淳朴的白毫银针。

久而久之,当味蕾逐渐接受了白茶的清新恬淡,就能轻松接受任何一种品类了。

有一些老茶客,在其它茶类的领域里,算是半个专家。

摸爬滚打了好几年,认为自己掌握了所谓的“专业知识”。

因此,出于本能的,把这些知识生搬硬套在白茶身上。

结果很显然,必定是失败的。

六大茶类,各自独立,哪里能容许这般胡来?

所以,从其它茶类转来的茶客,想要快速喝懂白茶,只有忘记过去的一切。

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,一个完完全全的新人,从头开始。

用谦和的心态,学习的热情,去喝白茶。

有条件的话,把白毫银针、白牡丹、寿眉,散茶、饼茶,春茶、秋茶,都喝一遍。

喝得多了,自然就懂了,也就不会认为白茶“寡淡”了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