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茶上市季,陆续看到不少轻视白毫银针的说法。
“卖得这么贵的白毫银针,好看不中用,茶味特别寡淡。”
非也,非也,好茶绝不会“味寡淡”。
茶芽粗壮,茶味丰沛,茶氨酸含量可观的高山银针,茶汤鲜爽无比,何来味淡的说法?
让人没想到,关于白毫银针味淡论的风波,尚未完全平息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圈内有不少人认为,原料细嫩,仅用芽头加工的白毫银针,不具耐泡度。
再将范围扩大来看,有很多茶客对此深信不疑。
“六大茶类里,大叶片制成的茶叶更耐泡,白毫银针没有寿眉耐泡,金骏眉没有老丛红茶耐泡,明前龙井没有太平猴魁耐泡……”
“原料过分细嫩的春茶,内在养分积累不足,不如生长期久一点的大叶茶耐泡。”
有一说一,这种想法未免太片面。
不论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还是普洱茶,不是叶片粗老的茶叶就耐泡。
真正能影响茶叶耐泡度的原因,随便举例起来,就不止这4点。
一、原料采摘是否标准。
不管是什么茶,茶叶原料不是采越嫩越好,更不是采越老越好。
合理的采摘区间,才是制成好茶的关键。
不然,违背自然规律,心急求早。
提早采摘的茶芽,是茶圈内的“早产儿”,内在养分发育不足。
看似芽头娇嫩,但内里却是一副空壳,当然不耐泡。
另一边,原料采摘太老更不是好事。
伴随着茶树的自然生长,嫩叶发展到一定成熟度后,叶片表面的蜡质层越来越厚实,叶脉纤维更为粗壮。
伸手摸过去,叶片不再柔嫩、柔软,而是略微粗糙。
如果用这些粗老叶片为原料制茶,会导致做出来的茶叶,味薄寡淡,带粗老味,不耐泡。
老话说得好,茶过立夏一夜粗。
过了立夏,进入夏季后,夏茶叶片粗老,不适合再去做茶。
按照开篇的逻辑定义,如果单纯认定大叶片做成的茶叶更耐泡,显然与茶圈事实不符。
二、产区综合环境。
茶叶的品质,与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。
毕竟,茶叶属于农产品。
产区环境是否优越,与茶叶成品质量,密不可分。
适宜茶树生长,利于茶青鲜叶养分积累的先天环境,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通常,产地海拔高度要适宜。
不要求整体海拔越高越好,但山间小气候要清润适宜。
多云雾滋润,避免烈日灼晒。
轻盈的云雾吹拂而过,能带来丰富的水汽滋润,利好茶树的生长补水。
茶园土壤要疏松,富含天然养分。
种茶时,最好将茶树种在适宜的坡地,保护茶树根系,避免土壤过分黏腻潮湿,将根系沤坏。
山间植被丰富,多枯枝落叶鸟粪混合起来的天然有机养分,更利于茶树生长。
唯有先天产区优势领先,综合生态环境出色。
用高品质的茶青鲜叶,才能做出更香、更好喝、更醇厚饱满、更耐泡的优质好茶。
三、茶叶碎与不碎,也会影响耐泡次数。
在泡茶期间,只要细心留意观察。
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,叶片相对完整的叶片,会更耐泡。
如果一箱茶喝到快见底时,箱底的碎茶即便没有跑气变味,茶叶内质受损。
但因为碎茶的茶味物质浸出速度过快的缘故,也会导致耐泡次数减少。
泡不了几次,茶味立马变淡。
对比完整叶片,碎茶的冲泡难度会更高。
因为,叶片四分五散的碎茶,冲泡期间,与热水全方面接触。
随着碎茶断裂缺口,茶味浸出。
相比较而言,叶片相对完整的茶叶, 叶片表面有着蜡质层的保护。
蜡质层,属于植物角质层。
泡茶时,能起到减缓茶味浸出速度的作用。
避免因为茶味浸出过快,导致茶味泡浓。
在多次冲泡对比下,碎茶容易因前期茶味过多浸出,导致后几冲泡茶时,茶味难以为继,显得不耐泡。
四、制茶工艺影响。
不同茶之间,风味表现各不相同。
绿茶、白茶、红茶、普洱茶、茉莉花茶等,不同茶叶之间,只存在个性差别,难以分出高下。
不同的制茶技法,能呈现出五花八门,风采各异的茶汤滋味。
工艺流派,不分高下。
但制茶水准,却有高低之别。
如果在加工制茶期间,工艺不精,导致茶叶内在风味受损。
做出来的茶叶,肯定会埋下不耐泡的伏笔。
比如,摊晾不及时的白茶。
不论是白毫银针,白牡丹,还是寿眉,如果鲜叶采下来后没有及时摊晾处理,而是一直闷在一起。
又闷又热的环境,会导致内在养分受损流失。
做出来的茶,不仅爽口度明显下降,连耐泡次数也会明显缩减。
比如,炒青失败的绿茶。
圈子里,经常能听到手工茶与机器制茶孰好孰坏的争议。
但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,手工的,未必是最好的。
如果遇到技艺没有学到家的制茶师,手工炒青绿茶时,出现明显焦底。
试问,已经炒焦的绿茶,清新鲜爽风味消失不见,何谈耐不耐泡?
又比如,发酵不当的红茶。
发酵环节,温度过高,时间太长,缺乏空气流动等,会导致茶叶内部发生不良发酵。
做出来红茶,极易带有怪异酸味。
此外,由于制茶不当,提前消耗过多茶味物质。
最终在泡茶时,当然会遇到不耐泡的状况。
前些天看到一段茶友的留言。
“茶的耐泡度与在土壤、空气中所吸收的物质多寡有关。一般而言,种植时间久一点的茶自然耐泡度亦高。所以,寿眉比之银针应更具耐泡!”
如果单纯认为,种植时间久一点的茶叶会更耐泡。
按照这个推理逻辑,岂不是抛弃使用嫩芽、嫩叶、嫩茎,一概采用粗老枝叶为原料制茶,会更耐泡?
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,采茶时,茶树嫰梢芽叶原料才是采收主体。
过分粗老的叶片,内在养分风味流失严重,纤维粗老,叶片表层角质层厚实。
用于做茶,会导致制出来的茶叶,香气滋味寡淡,带粗老味,并不耐泡。
何况,回归到茶树生长的角度看,所有绿叶植物树木都会保持自然新陈代谢。
一到落叶季就纷纷淘汰掉机能老化,光合作用效率低下的老叶片,换上新生芽叶,维持自身运转。
对茶树生长而言,茶芽是宝贵的养分精华,是后备力量的储蓄体。
白毫银针的芽头内部养分积累,与寿眉的梗叶相比,只多不少。
尤其是茶氨酸含量,遥遥领先一大截,难以比及。
白毫银针与寿眉之间,风味个性不同。
前者鲜爽,后者甘润,各有所长。
使用盖碗冲泡时,白毫银针的芽头内部构造是层层包裹的“笋壳状”,冲入高温沸水后,层层渗透,不断浸出茶味。
由于高山银针的茶芽紧实,内部具有5-7层的白毫,并且每一层白毫都具有一定防水性。
逐次冲泡时茶味缓缓浸出,没有泡到八、九冲之后,难以浸出全部茶味物质。
可见,品质过得去的高山银针,不存在不耐泡的品质短板。
除非是采用平地针、小树针为原料。
内质缺陷,品质不足,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