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茶圈中,十个人里有九个人曾经听过一句话:
“不苦不涩不是茶。”
传播力之广,以至于有些茶掌柜在面对客人的投诉,你这个茶好苦、好涩、好刺激、好刮舌头云云……
最终,都能以一句“不苦不涩不是茶”,搪塞过去。
后来又强调,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,不可能没有一丁点苦涩感。
于是乎,不明真相的无辜群众,纵使百思不得其解,也只能接受所谓的“现实”。
并反复给自己做心理建设:没关系,苦一点,涩一点,才是茶的本味。
借用一个网络流行语,这种行为,就叫做“PUA”。
简单来说,是对方借着为你好的借口,歪曲事实,打压、否定、批评你,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。
从身体到思想,再到钱包,一点一点地洗脑。
对于新茶友而言,喝得少,懂得少,了解得少,缺乏判断力,便觉得“苦涩感”是个褒义词。
其实,真的不能怪大家很傻很天真。
怪就怪,那些别有用心、误人子弟的茶掌柜吧。
他们巧舌如簧,又恰好你的脑回路转不过来,就成功被忽悠了。
当然,有一点是没错的。
六大茶类中的所有茶,都不可避免地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。
它们一个主导涩味,一个主导苦味,是茶汤中苦涩感的主要来源。
无论是什么茶类,它的初始状态,都是绿色的植物。
身为植物,便离不了多酚类物质和生物碱(主要成分为咖啡碱)。
正因如此,有一些晒干的中草药,煮出来的汤水,也是有苦涩感的。
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,但也要以此为依据,继续深挖。
所谓“喝茶”,不是直接把叶子嚼碎了吃进去,那是古人的做法。
现代人喝茶,是喝不同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,把它泡在水里,通过高温的刺激,释放内含物质。
因此,一杯茶苦涩与否,主要和产区、工艺、冲泡方式有关系。
首先,产区的环境,决定了茶叶的先天品质。
我们平常说,优秀的产区,应该是温、光、水、气、土,五大因素互相协调。
如此一来,茶树才能茁壮成长,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,孕育出优质的茶叶。
这样的茶叶喝进身体里,养分充沛,各类物质均衡,才能对人体有益。
比如,在福鼎白茶产区中,首屈一指的太姥山高山茶园,完全契合了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的条件。
温度适宜,不冷也不热,常年被云雾笼罩,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。
阳光充足,漫射光多,能够给予茶树温和的力量,有利于茶氨酸大量合成,苦涩物质的含量较少。
茶汤喝起来,便是香气馥郁,汤水鲜爽,空灵纯净。
再比如,武夷岩茶的核心山场——三坑两涧。
充足的水分,能给茶树提供天然的滋养;从山间吹来的清风,让茶树温柔的沐浴在春光里;适度的阳光,恰好能促进光合作用……
因此,它们体内生成的苦涩物质,自然比较少。
反之,如果茶树的生长环境很差劲,日晒时间长,光照强度大,直射光多,云雾少,就会在茶叶体内积累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。
而这个地方,也并不适合茶树的良好生长。
其次,工艺也会影响茶叶的口感。
前面提到过,我们喝的是加工过的茶叶,而不是干嚼茶树叶。
所以,制茶工艺的精湛与否,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汤的味道。
一般来说,鲜叶采摘下来后,都要进入“走水”的环节。
顾名思义,就是把茶青中多余的水分排出去。
在这个过程中,就会有一部分的苦涩物质,通过叶脉中的水分流失,被一起带出茶叶体外。
而大量留存下来的,则是我们需要保留下来的物质。
不管是哪一种茶,走水都要顺畅。
保持叶表干爽,及时摊晾,薄摊薄晾,且尽量用日光萎凋。
好产区加上好工艺,双剑合璧,便能诞生一款优质的茶叶。
因为在优秀的产区里生长起来的茶树,本来苦涩物质含量就不高,加工起来也就更省事。
当然,如果产区环境比较普通,先天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略高。
那么,制茶师在走水的时候,就必须更加费心费力,才能力挽狂澜,尽量降低汤水中的苦味和涩味。
最糟糕的结果,是产区不好,工艺又不到位的茶叶。
苦涩物质被大量遗留在茶青里,直到加工完成后,被我们冲泡、品尝。
喝起来,带有挥之不去的苦涩味,实在难以下咽。
出售这类茶的茶掌柜,便是最喜欢以“不苦不涩不是茶”为借口的。
希望各位看官,认清真相,不要被谣言迷惑。
苦涩感强烈的茶,证明品质太差,不喝也罢。
最后,不恰当的冲泡方式,会让茶叶变得面目全非。
偶尔会有茶友反映说,自己在茶馆里喝到了某一款茶,觉得香气滋味都很不错,回甘也很足。
结果买回家以后,轮到自己冲泡,泡出来的茶汤,怎么喝都觉得不对劲。
跟当初在店里喝到的味道,差距很大。
甚至还怀疑,是不是茶掌柜调包了茶叶。
如果放在十几年前,“调包茶叶”这种情况,或许的确有可能存在。
但在茶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,再用这种小儿科的方式坑骗消费者,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至于为什么同一款茶,会被泡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味,主要还是和泡茶的手法有关系。
茶具、投茶量、水质、水温、出汤时间等因素,都会增加茶汤的苦涩感。
例如,泡茶时,投茶量要适中,参考标准茶水比例。
110毫升的盖碗,泡白茶和红茶,一般投5克;泡岩茶,则投8克。
倘若盖碗小了,或者投茶量太多,便会导致茶汤过浓,苦涩感突出。
例如,泡茶时,还要选择合适的水质,建议用纯净水。
而矿物质含量比较高的自来水、矿泉水等,泡出来的茶汤,很有可能涩感浓重,喝起来毛毛躁躁的。
例如,泡茶时,注水结束后没有及时出汤,而是让茶叶闷泡在盖碗里。
在这个过程中,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,就会源源不断地浸出,最终导致一杯浓茶诞生。
喝起来,满嘴苦涩。
其实,我们一直不提倡各位喝太浓、太苦,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太高的茶。
除了口感不好以外,长期喝浓茶,还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。
六大茶类,都不是以“不苦不涩不是茶”为标准。
恰恰相反,不苦,不涩,香气悠扬,汤水稠滑醇厚的,才是好茶。
无论是哪一种茶,拥有好产区、好工艺,以及正确的冲泡。
那么,泡出来的茶汤滋味,一定是不苦不涩的。
当然,不排除有些茶友的喝茶口味重,喜欢刺激、苦涩的滋味。
但个人的喜好,无法代表全部茶类,更无法代表苦味和涩味是茶叶的常态。
若是本身就有痛风,反复喝浓茶,只会加重对身体的压力。
可见,还是淡茶更养人。
清新淡雅,鲜爽活泼,才是好茶的精髓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