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普要醒茶,是基于工艺和储存。
熟普要揉捻,渥堆,要重度发酵,采用人工湿熟的技术,把茶叶堆积在一起,洒上水,让茶叶自动发热,转化出特殊的品质特征。
众所周知,在水和热的共同作用下,就必然会产生一些菌类。
这些菌类,还会一直活跃在熟普的储存过程中。
喜湿喜热的熟普,身体里的菌群会不断地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,并生成新的菌,新的物质。
这些新产生的东西,就会让熟普具有更加多元化的风味和口感。
但不可避免地,存放一段时间后,茶叶上会附着闷、杂、陈等味道。
并且,由熟普压成的饼或砖,叶片与叶片间是非常紧密的,严丝合缝。
正因如此,很多人都形容,熟普进入了沉睡的状态。
需要通过“醒茶”这个步骤,焕发原本的香气和滋味。
所以,在喝熟普之前,大部分茶友都会选择醒茶,类似于破土而出的嫩笋,让它的细胞自由呼吸,顺便挥发掉那些吸附在身体里的不好的味道。
一般来说,常见的醒茶方法,有两种。
一种是干醒法,顾名思义,就是保持茶叶干燥的状态,不特意去接触水。
把茶叶装在一个透气的容器里,比较常用的是紫砂罐。
让它与空气中的水分子,逐渐接触,慢慢复苏。
还有一种是湿醒法,操作步骤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洗茶。
也就是把茶叶投进盖碗里,用水充分浸润,再倒掉这一泡茶汤。
甚至于,有的人觉得醒茶一遍不到位,要醒茶2-3遍。
毕竟,熟普饼压得很紧,想要彻底且充分地唤醒茶叶,的确有一定的道理。
以上,就是熟普醒茶的由来和方法。
可放到白茶身上,这一套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吗?
答案是,不!
为什么呢?为什么同样是长期存的老茶,熟普需要醒,而白茶却不需要?
这还得从白茶的工艺——萎凋和干燥说起。
熟悉白茶的朋友都知道,白茶的加工步骤特别简单。
比起其他茶类,白茶称得上是最接近纯天然,且最少人工干预的茶了。
挑重点来说,就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。
萎凋,是一个让茶青叶片凋谢,水分从叶脉流到边缘,最后被驱逐出细胞的过程。
当鲜叶大量失去水分后,就要继续进行烘干的环节。
同样的,烘干也是排出水分,准确来说,是把萎凋后叶片当中残余的水分,继续赶走。
最后,成品白茶的体内,最多只能留下8.5%的水分。
注意,是最多。
这就是国标中的硬性规定,白茶的含水量必须低于8.5%的要求。
当然,要求更严格的制茶师,会把含水量控制得更低,低于7%,低于5%,或者低于3%。
其实不难发现,白茶的加工流程,就是两个字,做干。
当水分离开了,茶叶变干了,天然物质充分保留了,就大功告成了。
与熟普截然不同的是,白茶没有杀青,没有重度发酵,更没有渥堆洒水。
清清爽爽地,把白茶做到极干。
另外,白茶的压饼工艺,也和熟普不一样。
白茶饼的制作要求,是茶饼不能太紧,也不能太松,要松紧适宜,并在茶饼内部留下适当的缝隙。
如此一来,氧气才能均匀地穿梭在茶饼的内部和外部,让转化进度趋于一致。
假若压成熟普饼那样,硬邦邦的,严丝合缝,没有一丁点空隙。
那么,中间部分的白茶,就无法接触到氧气,更难以转化出新的物质。
故而,即使白茶饼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陈化,但它依然是清醒的。
再加上白茶喜干怕湿的特性,综合来说,白茶根本就不需要醒茶。
如果给老白茶饼醒茶,会产生什么后果?
当然是跑气了。
按照第一种做法,把白茶饼提前撬出来,盛在紫砂罐里,透气通风。
结果,好不容易聚集的芳香物质,接触到空气中的水汽后,就会渐渐挥发。
馥郁的茶香,变得微弱,单薄,层次单一。
不仅如此,时间一长,暴露在空气中的茶叶会不断受到水汽的影响,损耗自身的营养物质。
最终导致,这来之不易的老白茶,跑气受潮,变质变味。
尤其是在南方城市,空气湿度大,更是大大增加了老白茶变质的风险。
这就非常画蛇添足、狗尾续貂了。
而按照第二种做法,用水充分浸润干茶后倒掉,说白了,和洗茶没有什么区别。
虽然目的不一样,但过程是一样的,造成的结果也是一样的。
品质出众,储存环境干净的老白茶,本身就是香气浓郁,茶味饱满的。
当沸水与茶接触的一瞬间,就开始源源不断地释放内质,诞生一杯醇厚甘甜的茶汤。
直接倒掉,不仅错过了头道茶汤的精彩风味,还白白浪费了养分。
因此,不论是醒茶也好,洗茶也罢,对于老白茶而言都没有必要。
的确,有的老白茶饼刚拿出来后,杂味明显,灰尘扑扑的。
看起来,不醒茶或者不洗茶,根本难以入口。
但其实已经暴露了,这款茶的储存条件太差,导致茶叶变质。
这时候,如果还想着醒一醒再喝,那口味简直太重了。
水分的力量,足以让一块品质优秀的白茶饼,面目全非。
从原本的干香扑鼻,变得又酸又臭,霉味突出,堪比臭豆腐。
要是真有人能对着它,想出一系列挽救的办法,那可真是勇气可嘉。
也请勇士喝之前,给自己备好肠胃药。
发霉的茶,喝进肚子里,难保会不会发生什么不良后果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