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日喝茶,该如何看出一款岩茶有问题?已经变质的岩茶,又会有哪些症状?
这个问题其实很基础。
很多时候,依靠本能直觉,完全足够看清背后真相。
一、焦条糊味茶。
有岩茶初学者反映过,他喝过的岩茶很奇怪。
闻着没有什么茶香,而是一股焦糊味。
泡开后,有些类似大麦茶的感觉,有几分焦甜,但滋味很寡淡。
听到这样的描述,下意识直觉不妙。
闻着类似被烤焦、烤糊的岩茶,多半是焙茶出了状况。
焙火太急,将岩茶彻底焙焦、焙死后,才会有这样的问题。
对此,建议在剪开泡袋后,多关注干茶。
如果发现,干茶条索实物颜色是炭黑、哑光的状态,并且碎茶很多,泡袋内壁有不少静电吸附的黑色细屑茶末。
闻着一股焦炭味,焦糊味,而不是舒适的焦糖香、烤坚果等香型。
从干茶实况,再到干茶散发出来的明显焦味,已经可以肯定,这样被焙焦的岩茶,不能再喝。
二、沤青味岩茶。
网上看到一篇分享。
有人称,他在武夷山当地淘了一批性价比很高的马头岩水仙。
彼时,还是去年的九月、十月。
但试喝了新茶后,发觉茶味有些怪。
干茶泡开后,揭盖趁热闻,水仙本身的清雅兰香,没有踪迹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股沤青味,不是那么清爽。
这就奇怪了,作为一款刚焙出来的新茶,远没有达到返青的程度,怎么会有沤青味出现?
猜过去,这多半是做青环节出了严重缺陷。
茶青采回去后,没有及时摊晾,帮助走水。
尤其是雨水青、露水青收回去后,如果迟迟没有送进厂里,摊晾出来,青叶很容易被沤到。
梗叶当中的叶脉通道被阻塞,没法顺利完成下一步的走水。
从而导致做出来的茶,带有低沉的、不清爽的沤青味。
这种工艺不足的岩茶,后期没有调整改进空间。
哪怕放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喝,情况也是如此,难以好转。
碰到这样的岩茶,不建议因为“便宜”二字入手,以免得白白交学费。
三、陈味发酸茶。
开篇提到的那泡待客茶,就是典型的陈味发酸茶。
早几年收到手的岩茶,一直放着没动。
久置多年,包装全新。
等时隔多年后再去拆开,多半带有“拆盲盒”的性质。
里面的岩茶实物,变质变味风险很高。
当你在喝一泡放了很久的岩茶时,如果干茶闻起来,丝毫没有了焙火的香气。
而是一股陈味、闷味,干茶气息不清爽。
这时候,就该提高警惕了。
进一步泡开后,要是汤色发暗,没有清透感,汤水缺乏光泽。
茶汤入口,不仅不醇厚,还明显发酸。
等到这种程度,已经不需再多怀疑。
带有明显“变质酸”的岩茶,当然不能再喝。
因为,真正好喝的武夷岩茶,不应该存在明显酸味。
香清甘活,岩骨花香,才是正道。
喝起来酸溜溜的岩茶,不能拉出“武夷酸”来背黑锅,存坏不当,发酸变味,才是主因!
四、焙空乏味茶。
有一种焙茶过头的岩茶,隐藏得比较深。
因为在拆开看干茶时,条索表现还算正常。
没有很冲鼻的焦糊味。
除了肉眼看着,颜色偏深一些外,其余地方没有明显异样。
但泡开后,却发现茶味很空。
明明火功已经焙到很高了,但在实际喝茶时,茶味却很薄很薄。
茶汤入口,寡淡如水。
即便公允来看,这样的茶,不苦涩,不发酸,没有怪味。
但喝起来“寡如水”的岩茶,明显是焙空了。
焙茶加工时,因为强行将火功焙高。导致岩茶内部的茶味物质,彻底受损。
泡出来的茶汤,无比寡淡。
这种情况下,只要在打开叶底时,再进一步检查。
如果叶底条索摸起来是粗糙的,没有柔韧感。
同时,叶底看起来,也没有半点鲜活柔润感,而是呈现暗哑无光的状态。
再加上,用盖子将叶底轻轻往下摁压,因为焙茶受损,叶脉弹性被破坏,导致叶底摁下时也看不到回弹起伏。
这已经说明,这茶被焙得失去了活性。
虽然没有达到形如焦条的地步,但茶味很空虚,当然泡不出味道。
喝岩茶,首重水,次求香。
汤感醇厚与否,是鉴定岩茶品质的重要指标。
喝起来茶味寡淡,没有层次,无比乏味的岩茶。在一泡“寡如水”的问题岩茶背后,有不少病因。
包括但不限于,先天产地环境太糟糕,茶味积累不足;茶青采摘过老,粗老叶制茶;制茶工艺糟糕,急火焙茶,茶味焙空;后期存放不当,返青严重,彻底变味……
不管是哪一种起因,最终寡淡乏味的结果,都是让人没法接受的。
喝起来既不香,也不好喝的岩茶,当然是离得越远越好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