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岩茶的标准汤色不是橙红,而是橙黄透亮为主。
那些汤色特别红的岩茶,反而要多当心。
因为它们的发酵度,远超正常岩茶的做青发酵标准。
做茶偏熟,发酵过重,远远脱离“半发酵”的范围。
过量发酵,做茶方向偏“红茶化”,生出大量茶红素、茶褐素,才会导致整杯茶泡出来又红又暗。
做青过头的问题岩茶,指望它们的茶汤更醇更厚,显然不现实。
初学者喝武夷岩茶,为了更好弄清茶汤的“醇”与“不醇”,这3点才是正道。
一、选对正岩好茶。
看起来汤色深,不能证明茶汤醇。
先天山场环境足够正,才能为岩茶的醇厚汤感奠定物质基础。
正岩山场,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。
虽然,正岩景区各大山场的岩层土壤层不算太厚。
但胜在风化岩碎屑含量丰富,土质疏松,土壤富含营养,利于茶树扎根生长,从土层里汲取茶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。
作为知名自然景点,正岩景区内的生态管理严格,严禁随意开荒种茶,空气质量洁净。
种在坑涧山场的岩茶,先天小气候清凉,多涧流水汽滋润。
受到地形条件影响,在山岩的遮阴作用下,茶树们不必从早到晚都被阳光晒到。
日照时长适中,且光照条件温和,以柔和漫射光线为主,利于茶树内部的光合作用运转,积累出更丰沛的茶味物质。
所以,从正岩山场产出来的岩茶,更能代表岩茶“重水求香”的风味。
茶汤厚,滋味饱满,咽下茶水之后,回味有层次感。
如果一款岩茶,真实产地并非正岩。
那么,喝茶时茶汤当中难以尝出“岩骨”,汤水劲道感不足,无法品尝到极致的醇厚稠滑!
二、选对适合的品种。
喝岩茶,醇不过水仙的说法,早已火出圈。
水仙肉桂的对决里,身为小乔木的水仙,茶汤质感醇厚度会更占优势。
山场好的水仙,在逐次冲泡进程中,从叶脉发散出来的滋味物质,溶入汤水中。
醇厚非凡的茶水,细啜起来,让人有着近似咀嚼般的快感。
更难得的是,连续泡了多次后,相邻两道茶汤的茶味厚度,依旧平稳不衰。
将茶汤啜吸入口,先别急着吞下茶水。
让汤水在舌面停留片刻,此时,稠滑饱满的茶汤,会有着明显的份量感。
醇厚,饱满,质感非凡。
从科学角度来理解岩茶的“醇”,是茶味溶出量丰富,密度更高的茶水。
内在茶味积累平淡,汤感单薄,泡不出什么味道的茶叶。最终冲出来的茶水,喝入口很类似白开水。
而茶味含量丰沛的茶汤,每一滴茶水内部,都蕴藏着丰富茶味精华。
啜茶入口,用舌头去推动茶汤,能切身感受到茶水对舌面的包裹感,无比美妙。
为了更好喝懂岩茶的醇厚,选择从水仙喝起,不失为一条捷径。
虽然,正岩肉桂的茶汤,厚度同样很出彩。
但占据小乔木树种优势,外加正岩山场加持的岩茶水仙,如果树龄再额外老一些,达到60年老丛水仙的层级。
那正岩老丛水仙泡出来的茶汤,在岩茶圈子里堪称“极醇”。
凭借极度醇厚如浆的茶汤,足以睥睨众生。
三、尽量选焙火足一些的茶。
曾经有位外地茶友表示,他喝不懂岩茶水仙,总感觉味道很淡。
一听这话,我们都很不理解。
以汤感醇厚著称的岩茶水仙,茶味怎么会淡?
后来,经过进一步了解,才找出根源所在。
那位茶友之所以会感觉“水仙很淡”,是因为“遇茶不淑”,买到的是外山轻火水仙。
制茶时,基本没有焙火,仅是走水焙。
刚走水焙出来的岩茶,一早还有几分茶香可言,但放置几个月后,芳香物质挥发,自然喝起来空空如也。
让人感觉这泡茶既不香,也不醇,茶味非常平淡,一点也不好喝。从而引起这场关于“水仙很淡”的误会。
从这个买茶经历,能得到这样的启示——喝岩茶要当心那些走水茶。
对岩茶来说,只烘干,还没正式上焙的走水茶只是半成品,没法具备武夷岩茶的真正风采。
刚做出来的走水茶,普遍香气很张扬,但茶味极薄,味道轻薄无比。当你碰到这种又香又薄的特征性岩茶时,建议敬而远之。
永远不要冲着一个“香”字去喝岩茶。香气轻浮,流于表面的走水茶,一旦茶香消散,返青变味,茶水涩薄淡寡,让人难以下咽。
喝岩茶,为了喝到更醇更饱满的茶汤。从很多老茶客的选茶经验看,选焙火足一些的岩茶会更好。
凭借高温焙火,能让茶味得到醇化。
在炭焙的高温转化下,茶香大量落入汤水里,香气更内敛持久。
同时,茶味焙得更醇。类似一锅拥有足够火候的老火靓汤,胶质感满满。
喝这样焙火足一些的岩茶,仅需耐心等待褪火。褪火结束后,茶汤入口,醇厚且顺滑。
喝起来特别有质感,能让人轻松体会出,岩茶的醇厚本义为何物!
关于茶汤的醇厚感,茶圈前辈姚月明先生,总结过一番金句。
“浓非厚,淡非薄。”
岩茶的汤水厚度,与茶叶本身的品质息息相关。
山场环境好,后期制茶工艺到位,才能泡出醇厚饱满的茶味。
如果品质基础不稳,泡茶的时候,单纯依靠增加投茶量,延长闷泡时间。
通过将茶汤泡浓,从而营造出“假厚度”。这样的浓茶很容易露出马脚。
因为,只需一啜,立马能探知汤中压根没有醇厚饱满质感。
所以,当你想要喝到一杯醇厚非凡的岩茶时,切记要选对品质。
泡茶时,茶水比例要适中。110毫升标准白瓷盖碗,投入8克干茶,比例正好。
冲入沸水泡茶,要及时实现茶水分离。快速注水,迅速合盖出汤。
在茶味没有泡淡之前,不要闷泡,也不需刻意坐杯。
尽量快速出汤,也能泡出饱满、有厚度的茶水。
如果执着于将茶汤闷着喝,受到闷浓泡苦的茶味干扰,反而不利于细品茶汤的醇厚柔滑质感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