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岩茶的品鉴里,有一类概念叫“山场香”。
别称为,山场气息。
乍一听有人感觉玄乎,喝茶哪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说法,太玄乎了。
说句实在话,茶叶毕竟是农产品。
只要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作物,综合产区环境对最终成品影响很深远。
一方水土,一方茶味,再常见不过。
聊到岩茶的山场气息,这些年也陆续听过不少争议。
譬如,牛栏坑肉桂的青草味,慧苑山场的“慧苑苦”,鬼洞的腐木味……
但小编认为,上述定义有待商榷,并不靠谱。
一、青草味不是“牛肉”的标识。
牛栏坑肉桂在岩茶圈子里,拥有现象级热度。
听说过“牛肉”的人,很多。
有机会喝过“真牛肉”的茶客,太少。
以至于,有不少江湖小道消息,悄然流传。
经过多番以讹传讹后,让牛栏坑肉桂的山场气息,愈发显得扑朔迷离。
有人说,牛栏坑肉桂的风味是霸气、刺激、高香。
但这显然是假的,坑涧山场,何谈霸气与刺激!?
也有人说,“牛肉”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,就是青草味。
这番神秘说辞,在圈内得到不少认可。
但小编在此处准备泼一下冷水,这是假的,千万别信。
单凭借直觉本能,青草味的气息就不是那么美妙。
爱喝早春绿茶的茶客,都深谙一点,杀青到位的茶叶,成品不会再出现偏生的青味、青草味。
更何况,武夷岩茶的工序,远比绿茶要复杂。
摊晾、摇青、杀青、揉捻、烘干、挑梗、焙一道火、等褪火、再继续焙,直到达到特定火功要求,再制出最终成品。
繁琐的制茶工序处理后,一款岩茶不应该再出现类似青草的气味。
除非是后期放太久,储存不当,出现返青,才会有这股青味的涌现。
回到正题,用“青草味”来概述牛栏坑的山场气息,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,这完全是对这个顶级坑涧山场的侮辱。
牛羊,才爱吃草。
而正常的人类审美,没人会钟爱这股生青草味。
花香、果香、焙火香、甜香、木质香、桂皮香、奶油香等,才是牛栏坑肉桂的茶香的正常审美范畴。
究竟,牛栏坑的山场气息是什么?
这单纯依靠文字是没法概述的,需要多喝、多对比。
毕竟,各家的山场部位不同,制茶操作也有细致区分。
但从宽泛角度看,坐拥绝佳山场环境的牛栏坑,产出来的岩茶牛肉,青叶内部的先天茶味物质积累丰富。
后期制茶只要不出缺陷,必然是茶香清晰,层次丰富。
深邃悠长之余,茶味格外醇厚饱满,汤感厚度好似正岩高丛水仙。
随便啜一口茶,回味立马涌现,生津强烈。
如果喝到一泡香气单调,从始至终都是花香,并且茶味还谈不上醇厚的“牛肉”,可得好好甄别它的身份真假。
二、慧苑山场本身没有“慧苑苦”。
前两年,第一次听说了关于“慧苑苦”的概念。
原话是,“慧苑这个山场做出来的茶,普遍都带有微微苦,山场风味较有辨识度。”
刚听到这番话,倒是新鲜。
因为在此之前,从来没有听说过,山场底蕴的区分,还能用苦味来区别。
转念一想,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。
慧苑是正岩核心山场,是三坑两涧之一。
地形广袤,涵盖诸多小山场。
譬如章堂涧、天车架、鹰嘴岩、内鬼洞、外鬼洞、大竹湾、枫树窠、古井、竹窠……
林林总总,难以尽数。
作为正岩核心山场,慧苑的山场先天优势,堪称顶配。
土壤土质,富含风化岩碎屑,养分含量高,疏松又透气。
多云雾滋润,有充足涧流补水,山场小气候清凉。
漫射光为主,少有大片开阔地形,日照时间适中。
这样的大背景下,从慧苑山场产出来的岩茶,不应以苦为主。
包括慧苑老丛水仙、慧苑高丛水仙、慧苑坑肉桂、慧苑老丛铁罗汉,以及各式名丛与品种茶等,给人初印象,一概是汤感相对其他山场的茶更细滑绵柔。
优质岩茶的风采,是岩骨花香,香清甘活,与苦味无关。
慧苑这个出了名的正岩核心山场,小气候清润,能让茶树青叶内部积累更丰沛的茶味物质,提供更甘醇饱满的汤感。
泡开后,只会让你感到整杯茶又香又滑,何谈苦味?
武夷岩茶里,但凡是正岩山场的茶,不该背负“山场苦”的污名。
如果非要找出某类山场的茶,先天更容易出现强烈苦味。
那么,答案应该是那些低矮连片,四周开阔,缺乏遮阴,光照强烈,日照时间长的外山地带。
无遮无拦的直射强光,再加上日头东升西落都被晒到的茶园环境,容易造成青叶内部堆积出大量苦茶碱(咖啡碱为主)。
做出来的茶,苦味强劲,无比刺激,浓苦入口,难以化解!
三、鬼洞的山场气息,是不是腐木味?
鬼洞这个山场,相对低调,也略显神秘。
广义上,鬼洞属于慧苑下属的小山场。
外鬼洞,与慧苑相连。
内鬼洞,毗邻倒水坑入口。
从天心寺的后山,拐入倒水坑方向。过了入口后,往前走不到50米,爬上右侧小道,就是内鬼洞的神秘入口。
内鬼洞是岩茶奇种的乐园,分布着各式各样的,自然繁殖的武夷奇种。
由于奇种的发芽时间不一,制茶效率不高。
再加上,作为茶树种群资源的保护地,很长时间以来,内鬼洞里分布的岩茶,商业化并不高。
即,你很难买到真正产自内鬼洞的的岩茶。
从内鬼洞往里走入,穿过一道窄桥后,就进入外鬼洞地界。
相对而言,外鬼洞的地盘更开阔,里面除了奇种外,也有分布不少名丛、以及部分常见品种茶。
回到整体,岩茶圈内,鬼洞的山场气息到底是不是腐木味。
小编可以肯定不是。
因为,腐木味与苔藓味、青苔味相似,谈不上多好闻。
严格意义上,它仅是一种怪味,远非茶香。
凭此,又怎能代表一处优质正岩山场的风范?
聊到岩茶的山场气息,想起一位老茶客的名句。
喝岩茶的山场,做判断题容易,做填空题很难!
大致方向上,区分出正岩与非正岩,坑涧茶与岩上茶,不算难题。
岩韵的存在,是正岩茶的最大标识。
正岩山场里,坑涧茶香气细幽,茶味绵柔,汤感细腻,层次丰富。岩上茶的茶香更高扬馥郁,茶味入口,更显刚劲。
上述提到的大方向判断,不难。
但综合山场环境配置相似,同为正岩山场,同为“落坑地形”,中间有溪流滋润,日照时长相近,共享温和漫射光……
基于这样的前提,若想从一口茶汤里喝出小山场,一点不现实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