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毫银针,从过去的无人问津,到如今迅速崛起,风靡茶桌。
当世人开始渐渐了解到它的养分足,它的价值高,它的鲜香醇爽以后,销量便一路上涨。
连续几年,都出现了新茶友狂砸银子想喝懂白毫银针之势。
最近这段时间,也有很多茶友来咨询村姑陈。
他们当中,有一些是已经买到了,来鉴茶。
有一些是还在观望,常常拿着不同样貌的“白毫银针”来问,这茶如何,能买吗?值这个价钱吗?……
说实话,除了少部分之外,大多数时候,心里是凉凉的。
因为那些茶,一看,就不是白毫银针。
也只有那些有经验的人,才会发现猫腻,而在不熟悉白茶的人眼中,就傻傻分不清了。
有一类茶,最容易让新茶友上当。
看上去,芽头又细又长,从头到尾都是直的,很符合“针”的外形。
同时,几乎全是芽头,没有小叶壳,或者小叶壳非常非常少。
乍一看,确实很像白毫银针。
甚至于,还比那些带小叶壳的白毫银针,看起来更高级。
然而,真正的福鼎白毫银针,并不是只有一根光秃秃的芽头。
人家的标准长相,应该是“一旗一枪”。
枪,代表的是中间的那根“针”,胖鼓鼓的、饱满、紧结的芽头。
旗,则是芽头旁边,起到保护作用的小叶壳。
当白毫银针还处于生长阶段,这个小叶壳,是紧贴着芽头的。
为它遮风挡雨,防寒保暖,等于是半件衣服。
就像现在的明星旁边,通常都会跟着一个小助理,下雨了要撑伞,太晒了也要撑伞。
脱妆了要帮忙补妆,渴了要及时端水,饿了要及时买饭……
每天都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,宛如一个百宝箱,随时能从里面掏出对方需要的东西。
这样一位合格的助理,才能成为大明星背后的坚实力量。
同理,对于白毫银针的芽头来说,小叶壳也是身体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若是被新茶友看到了,可能会误以为这模样标准的白毫银针,是白牡丹。
因为在国标中,白牡丹的采摘标准,是一芽一、二叶。
而白毫银针,则是以单芽为原料。
按照这个逻辑,有叶片的,不就是白牡丹吗?白毫银针不应该是只有芽头吗?
非也,非也。
单芽,不等于独芽,只限定了白毫银针不能有叶片。
之所以叫“小叶壳”,顾名思义,意思是它像笋壳那样包裹着芽头。
从植物学的形态上来看,小叶壳还没有彻底地舒展开来,不像白牡丹和寿眉身上的叶片那样。
因此,小叶壳并不等于真正的叶片。
只不过,制作完成以后的白毫银针,经过了萎凋和干燥以后,含水量大大降低。
有的小叶壳,便不再紧紧贴合着芽头,而是产生了一定的距离。
仿佛在芽头的旁边,又长出了一根多余的“手臂”。
于是乎,便让大家产生了一种错觉,误认为白毫银针是一芽一叶的。
想必看完以上的解释,就能让很多新茶友解开心中深藏已久的疑问了。
为什么有些白毫银针,没有小叶壳,只有芽头?
那是因为,有些商家,为了某些特殊目的,把本不是白毫银针或者品相不够标准的白毫银针收过来,再人为剥掉了叶片。
剥掉叶片以后,就只剩下中间的芽头了。
没有护旗,看起来细瘦,一颗颗孤零零的芽头。
不知道的人,还以为这种“白毫银针”等级很高。
相应地,就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,去购买它。
殊不知,是自己看走了眼,一下跳进了冒牌货的陷阱里。
这类人为剥出来的“白毫银针”,最常见的,是两种情况。
第一种,是用尾针的原料制成。
尾针,就是在白毫银针采摘末期,生长出来的芽。
彼时,头采米针的时期已经早就结束了,它们个头小巧,营养物质充足,茶农们争分夺秒地采下来。
中期的白毫银针也采摘完毕了,就是那种品相最标准的白毫银针。
芽针肥壮,胖胖的,壮壮的,捏起来硬挺结实,中间可以剥开5-7层。
至于尾期的白毫银针,此时小叶壳已经长大了,变成了叶片。
所以,这种芽就没有护旗了,只剩下一颗单独的芽头。
光从外表上看,的确很漂亮,像是等级很高的样子。
不过,从植物生长规律也能知道,到了尾期以后,茶树的能量就会渐渐分去发育叶片,芽头的内质则比较欠缺。
故而,用尾针制成的白毫银针,只占了一个“漂亮”而已。
不论是风味还是营养价值,都跟头期和中期的针,难以媲美。
第二种,是用牡丹王的原料制成。
牡丹王,也就是“特级白牡丹”。
在白牡丹这个品类当中,牡丹王是等级最高,也是最接近白毫银针的。
因为它们俩的采摘时间很接近,基本上是前后脚,甚至有些时候,二者会同时生长在茶树上。
所以,牡丹王就拥有了近似白毫银针的外观、香气和滋味。
不过,牡丹王毕竟还是属于白牡丹,价格和真正的白毫银针,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。
有些商家正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格,便把牡丹王的叶片剥掉,留下芽头。
失去了完整结构的牡丹王,顺便也丧失了叶片当中的养分,被迫成为了冒充白毫银针的西贝货。
并且,把牡丹王的茶青买回去,又经历了一遍剥针,影响了正常制茶的进度,必定会损耗品质。
你想,剥针要经过人手,导致芽头身上的白毫,有一部分脱落。
并且,人手里的热量,也会再次影响到茶青。
种种原因加起来,导致茶青的天然养分损耗,泡出来的香气和滋味,不如真正的白毫银针那般鲜香醇爽。
故,除非是外地的茶青,或者某些产区环境比较差的地方,才会舍得这样做。
为了卖相,牺牲养分,无异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李鬼遇到了李逵,假的遇到真的,必然露出原形。
福鼎的白毫银针,必定是一旗一枪。
只要枪,不要旗,那是根本无法成立的。
倘若不相信,各位可以等到明年春茶季的时候,亲眼上山看一看。
看看茶农们的竹篓里,那些清香扑鼻的白毫银针茶青,是否为一旗一枪。
再看看,是否采下来后,需要进行人为的剥针。
若真是如此,白毫银针的产量,将会一低再低。
各位喝到白毫银针的机会,也就一降再降。
所以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
真实的白毫银针究竟是什么模样,亲自看一眼,不就知道了吗?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