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有茶友私信,他从家里翻出一泡放了许久的岩茶,干茶表面起霜感明显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放太久,茶叶发霉变质了?
但其实,如果是单纯的起霜,并不是什么稀奇事。
关于岩茶条索表面的白霜,以下4个谣传,早就不应该信了。
谣传一,岩茶干茶表面的白霜,是因为发霉?
不不不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起霜是起霜,发霉是发霉,不能同日而语。
经过焙火的岩茶,干度很低,后期只要不是存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,很难达到严重受潮,变质霉变的地步。
退一步看,即便是茶叶存坏发霉,区分辨别的方法也很简单。
发霉的茶,肯定会有霉味。
凑近一闻, 干茶气息怪异难闻。
只要闻到霉味,立马能将其区分。
正常情况下,闻岩茶的干茶,只会闻到舒适的焙茶香气。
类似烤瓜子香、烤坚果香、焦糖香等。
传统工艺,做青发酵适中的岩茶,干茶还会伴随着惬意的酵香。
如果闻起来干茶香寡淡,杂味明显,显然是存坏、受潮、串味的征兆。
细说起来,武夷岩茶的干茶起霜,其实与揉捻、焙茶有关。
揉捻过后,岩茶被揉成条索状,叶片四周难免会有揉裂的地方,内在可溶性茶味物质,部分从此流出、渗出。
经过焙茶加工后,这些附着在表面的茶味物质,暂时被固定下来。
经过沸水冲泡,立马能溶入水里,干茶表面的白霜化作为茶味物质,溶于茶汤当中,彻底消失不见。
所以,泡出头道茶汤后,打开出来看叶底,条索表面的白霜感立马消失不见。
谣传二,干茶表面起霜,才是好岩茶?
生活里,物体表面起霜的现象很常见。
譬如,腌渍蜜饯。
譬如,将新鲜柿子做成柿饼,表面会带有柿霜。
这层柿霜的组成,大部分是糖分,能带来甜味。
再联系到岩茶表面的起霜,难免会有茶友产生这样的下意识联想。
认为焙火足一些的岩茶,起霜现象越明显,越能证明是好茶。
但这种选茶思路,与之前提到的蛤蟆背一样。
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。
只取片面,难见真相。
长话短说,干茶表面起霜,不是优质岩茶的硬性指标。
这点,从武夷岩茶的审评里,可以窥见端倪。
武夷岩茶,重水求香。
茶香、茶味、韵味,是判断品质高低的关键。
至于干茶条索,占比不高。
翻到干茶审评要求,多数是要求条索紧结、颜色匀称、油润、干茶表面泛着宝光、没有掺杂茶梗、老叶片、非茶物质……
除此外,并没有提到干茶起霜。
可见,干茶起霜与否,并非分辨岩茶品质好坏的硬指标。
通常情况下,干茶起霜不是岩茶的基础标配。
唯有在特定前提下,焙火相对足一些的岩茶,干茶起霜现象才会明显。
谣传三,岩茶起霜,是因为存放时间太久?
没有必然联系。
导致岩茶干茶起霜的直接原因,在于做青揉捻,以及后期焙火时,火功相对偏高。
揉捻加工后,岩茶的条索状干茶,初现雏形。
经过一番揉捻后,干茶表面的汁液部分榨出(下文简称茶汁)。
类似用手大力去挤压橙子、柠檬时,会流出部分果汁那样。
经过一番揉捻后,岩茶叶片内部的可溶性茶味物质,难免会部分析出。
经过烘干后,暂时定型。
等到最后精制加工环节,进行高温焙茶,随着火功越焙越高,内部水汽不断焙出。
同时,又会有个别茶味物质顺着先前揉捻加工期间被揉裂的缝隙缺口,从此渗出。
高温焙过后,正式成型。
这些附着在干茶条索表面的白霜,实际是“固体化”的茶味物质。
后期只要沸水一冲,立马能汇入滚烫热茶里,为一杯好茶的香气、滋味添砖加瓦。
从白霜来源可以看出,部分岩茶干茶起霜,与存放时间太长没有必然关联。
假设一款茶,新茶刚拿到手,干茶表面起霜不明显。
后期再放下去,也不会在表面上转变出明显白霜感!
谣传四,岩茶表面的白霜,是咖啡碱的凝结物?
关于岩茶的白霜,经常能遇到这样的解释。
“干茶上面那层白白的(物质)是什么?”
“这个呀,其实就是岩茶里面的咖啡碱。”
关于白霜=咖啡碱的说法,能看到一整套像模像样的解释。
咖啡碱广泛分布在各种茶叶里,含量有多有少。
由于咖啡碱本身,不耐高温。
“高温焙火时,岩茶内部的咖啡碱容易升华,从而凝结在表面。正是因为,高温焙火期间,将岩茶内部的苦涩物质进一步焙出去了。”
“所以,对于没焙火之前的毛茶,经过焙火的成品岩茶,除了刚下焙那会因没褪火的影响,喝入口有些许燥意外,褪火之后再去喝,整体口感更温顺绵柔……”
这样的说辞,半真半假,真真假假,颇具迷惑性。
实际情况是,岩茶干茶表面的白霜≠咖啡碱。
这背后,鉴别区分的方法很简单。
找到一款干茶起霜明显的岩茶后,泡开尝试。
这时,冲泡出来的头道茶汤,茶味并不会过分苦涩。
而是相对清甜柔滑,茶味柔顺。
此时,如果干茶表面上的白霜,全是由咖啡碱组成,显然不合理。
毕竟,咖啡碱在民间俗称为苦茶碱,它是苦味的重要来源。
咖啡碱含量过多的茶,冲泡出汤后,茶味不可能不苦。
再一次梳理一番。
关于岩茶干茶表面的白霜,它的本质是综合固体化的茶味物质,而不是单一的咖啡碱!
从岩茶表面的白霜,想到一点喝茶小插曲。
之前买过一个黑色偏深的干湿两用茶盘,某天,在上面泡了一次岩茶。
等到喝完茶,收拾整理时才发现,茶杯底部留下一圈白白的痕迹。
在黑色茶盘上,显得很明显。
其实留在杯底的茶渍圈,本质也属于一层可溶物。
这是不小心洒出在外的茶水,内部的茶味物质,凝结而成。
即,茶垢。
清洗收拾时,仅需用湿布轻轻擦拭,就能恢复干净。
泡茶喝,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。
打破砂锅问到底,将一些现象问清楚后,喝茶更安心。
岩茶干茶起霜,是正常现象。
有,无需奇怪。
没有,也不用太介怀。
毕竟,它仅是干茶表面附着的部分茶味物质罢了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