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听见有人说,你们福建的茶,好奇怪啊。
心中一惊,以为是对方喝到了味道不对劲的茶,赶紧询问他:怪在哪里?
茶友继续回答,卖茶的规律很怪。
同样都是福建的茶,为什么白茶都按斤卖、按箱卖,而岩茶却是按克数卖、按泡卖呢?
这下小编恍然大悟,表示懂了。
这个问题,倒是妙。
就像很多外省的朋友,第一次来福建,会被这里的口味吓到。
随便走进一家本地菜馆,荔枝肉,甜的;醉排骨,甜的;酸辣汤,甜的;就连炒青菜,也是甜的……
像是打翻了糖罐子一般,从家常便饭到各色点心,都是甜丝丝的味道。
同时,福鼎白茶和武夷岩茶,在广大外省茶友心目中,也是个神秘的存在。
平日里,虽然喝过,却并没想过深入了解内情。
ps:这里并没有贬低这位提问的茶友的意思。
只是从他的问题里,分析出他对福建茶的了解程度,从而来进行更好的解答。
毕竟,孔圣人也说过,因材施教。
每种茶类,都有自己的特殊性,且听村姑陈慢慢道来。
为什么武夷岩茶是按泡卖?
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和价格挂钩。
要知道,如今正儿八经的正岩茶,一斤的价格,可不便宜。
俗话说,物以稀为贵。
提到正岩,就肯定绕不开武夷山的正岩核心地带,三坑两涧。
而真正产自三坑两涧范围内的岩茶,是很少很少的。
除开自然界的山峰、树木、水系,余下的小部分区域,才是茶树种植和生长的地方。
所以,每年正岩茶的真实产量,并不像大家在市场上看到的那样多。
论韵味,那些用外山茶、半岩茶,冒充的正岩茶,根本比不了。
正如乾隆老爷子说的,“就中武夷品最佳,气味清和兼骨鲠”。
那种骨鲠般的岩韵,来自独特的山场,繁琐的工艺,诞生了那醇厚、绵柔、浓郁的汤感。
即便喝不懂,也不影响它们价格贵。
当今市场上,正岩茶的价格,普遍到了万元一斤,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,消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。
原本,茶叶只是开门七件事之一,柴米油盐酱醋茶,但又不得不接受“价值决定价格”的市场规律。
因此,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喝到正岩茶,按克数卖、按泡卖,更合理。
毕竟,并非人人都是土豪。
就算是卖茶小妹,仓库里囤了一箱又一箱的好茶,喝正岩茶的时候仍然会心疼。
万元级别的岩茶,折算成每一泡的价格,虽不算特别便宜,但起码符合了大众的消费水平。
尤其是对于喝茶不在乎量,而在乎“精”的茶友,能花最少的代价,喝到真正的好茶,如此想来,是不是很合算?
商家想出这个办法,一是为了消费者考虑,二也是为了促成销售,两全其美。
当然,也存在一些口粮级别的岩茶,是按斤卖。
比如常见的口粮茶、办公茶,是百元级别或者千元级别的,售价亲民,就不必在包装上花费太多的成本了。
只是要麻烦各位,喝茶的时候,记得提前称茶。
否则,很容易因为投茶过量,喝到浓酽苦涩的茶汤。
为什么大部分的白茶,都是按斤卖?
不明白真相的茶友,看到这种现象,往往会认为白茶是不值钱的茶。
不然的话,隔壁的武夷岩茶,桐木红茶,都是装在小而精致的泡袋里。
唯有白茶,是一箱一箱地出货,还不是因为价格便宜吗?
诶,还真不是!
纵观白茶行业,最近十几年来,风生水起,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。
若谁还觉得白茶卖不出价格,那可真心说不过去了。
不过,纵使白茶的价格年年涨,比起岩茶,差距还是太大了。
大家不妨把这视为一种优势,白茶在低位,说明未来还有很多的升值空间。
言归正传。
市面上,白茶的价格高低,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。
包括产区、工艺、储存、品类、等级、年份、种植方式等。
以寿眉为例,如果你只是想喝最普通的寿眉,产区普通,工艺普通,那价格就非常的亲民。
两三斤的买回家,也不会心疼。
寿眉这般亲民的价格,满足了一部分刚入门白茶的消费者的需求。
在还不懂茶的阶段,买一些实惠的喝,即便踩雷了,就当花钱给自己买了教训。
还是那个道理,亲民的价格,便没有必要装在小泡袋里了。
不仅耗费多余的材料成本,而且像是寿眉这类梗粗叶大的茶,装进小泡袋里,通常需要手工操作,还会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。
直接用三层包装法密封起来,快递送到各位顾客的手中,最划算。
另外,有些客人懒得称茶,想像岩茶那样,拆包直接喝。
于是乎,我们也效仿岩茶,把白茶分装到泡袋里,但由于太干燥了,酥脆的像薯片一样,不可避免会有碎茶出现。
接受方便的同时,得承认碎茶的存在。
若是开袋后,发现茶叶略有破碎,是很正常的情况。
白茶按斤卖、按箱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那就是,白茶可以长期储存。
泡袋这种包装,对于白茶来说,有两个弊端。
第一,密封度不够。
白茶是一种喜干怕湿的茶类,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,最大的天敌,就是水汽。
不可否认,其他的茶类,也很排斥水汽。
经历了焙火的岩茶,如果吸收了大量的水汽,同样会导致自身变质,返青,生出怪味来。
但是,岩茶的保质期,不超过3年。
也就是说,装在泡袋里的岩茶,最多三年就会被喝完。
另一种说法是,这是岩茶的“最佳品饮期”,在这个期限内喝完,能品味到它的最精彩的香气和滋味。
可白茶和岩茶截然不同,保质期很长。
常言道,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。
三年时间,白茶仅仅是刚踏入老白茶的大门,它还有更美好的未来。
故而,在密封这件事上,单薄的泡袋,不足以起到十几年如一日保护白茶的作用。
更稳妥的还是三层包装法,用铝袋、食品级塑料袋和标准五层厚的瓦楞纸箱,把白茶层层包裹,才能隔绝外界的一切影响,让茶叶良好陈化。
第二,团队陈化的力量有限。
想要让白茶陈化得又快又好,香气扑鼻,汤水醇厚,团队陈化必不可少。
所谓“团队陈化”,就是让大量的、相同的白茶,呆在同一个密闭的空间里。
数量,肯定是多多益善的。
茶叶之间,彼此可以互相促进,共同进步,转化出丰富的养分。
很显然,把白茶分装到泡袋里,团队陈化的力量微弱,即使没有跑气受潮,转化的效果也不理想。
传统的卖茶形式,肯定是按“斤”卖。
包装统一,还方便茶掌柜入账。
茶客可以按照自己平时的喝茶频率,选择要买几斤茶回家。
但随着现在茶圈的发展,呈现出的是千姿百态。
按泡卖也好,按斤卖也罢,都是不同需求下的产物。
想知道白茶、岩茶背后更多的故事,可以点个关注。
但真心热爱的朋友,可以找个机会,到原产地看一看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