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岩茶,首重水,次求香。
喝入口水路顺滑,汤感醇厚,滋味饱满,才是一众岩茶老饕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。
每当在网上看到“按这样泡茶,能让你的岩茶醇厚感倍增”的宣传,很难不让人心动。
话说,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操作,能让岩茶的醇厚感做到平地起高楼呢?
点进视频一看,大跌眼镜。
一开场,对方就采用了暴力手段。
硬生生将泡袋装的岩茶,用手挤碎。
称,碎茶泡出来的味道,汤感更醇。
见状,小编只想给对方翻一个超大白眼。
如此离谱的操作,可别再出来误人子弟了!
一、碎茶没法让岩茶汤感变醇。
岩茶重水求香,此话不虚。
但岩茶的汤感醇不醇,与茶叶碎不碎,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风牛马不相及,不是一回事。
喝岩茶,想要让杯中的茶汤更醇更厚,应该从提升品质着手。
选正岩山场的茶,越接近核心越好。
三坑两涧排行首位的牛栏坑,综合山场环境绝佳,产出来的“牛肉”,个中汤感厚度,甚至不输其它正岩的高丛水仙。
有了好的山场,还远远不够,制茶工艺也不能拖后腿。
做青要到位,走水顺畅。
焙火不能心急,将岩茶焙透、焙均匀。
最终做出来的一泡好茶,再泡开后才能喝到稠滑、细滑、醇厚的汤感。
即一众老茶客口中形容的“米汤感”。
因茶水当中的茶味物质丰沛,啜起来,会更有咀嚼感,与寻常的稀薄凉白开,汤感质地截然不同!
品质一流,内在茶味积累丰沛,才是岩茶汤感醇厚的关键。
按开篇提到的神操作,将岩茶故意捏碎再去冲泡,除了将茶味闷浓泡苦外,对提升茶汤厚度没有任何帮助!
二、碎茶属于边角料。
近期的武夷山,各家都在焙茶。
打焙,起焙,适时翻焙。
将刚下焙的茶,抓出一泡放在盖碗里试喝一番,焙茶师傅才能更好地根据具体表现,调节下一步的制茶计划。
去年底,九道火肉桂的梗,在圈内引起热议与吐槽。
经过此事,越来越多茶客得到普及,岩茶焙火次数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讲究看茶焙茶,点到为止,焙茶恰到好处才是关键。
聊回到正题,和焙茶师傅们闲聊时,他们无意间透过一点行业内幕。
平均算下来,岩茶每打一次焙,除了要增加制茶成本外,还会带来碎茶损耗。
几乎每焙一斤茶,损耗掉半两也是正常。
这些碎成渣沫边角料,类似蛋糕、饼干、面包的边角那样,不影响食用,但不能算作正品。
一般在分装进入泡袋前,会筛掉明显碎末。
上一回在朋友的茶厂里喝茶时,听到楼下有人骑着三轮车在放着喇叭吆喝。
“收茶梗、茶片、碎末……”
这些边角料收回去,也是有用途的。
比如,统一集中起来后,可以提取茶多酚、咖啡碱、茶皂素,运用在化工场合。
但不管怎么看,岩茶的碎茶,属于边角料。
请客喝茶时,这些碎茶登不上台面。
论价格,被压碎、碰碎、挤碎的碎茶, 肯定不能与条索保留相对完整的精品茶相比。
换言之,假设开篇那位博主,饮茶口味刁钻,饮茶审美异于常人,专门爱喝碎茶末。
那么,干嘛不去直接买碎茶呢?
这不比买完整干茶回去,再费劲捏碎来得省事、省功夫、省成本吗?
由于碎茶渣沫的价格,会比完整精茶便宜一大截。
所以,开篇亮出的奇葩操作,除了误人子弟外,毫无用处。
不仅无用,还平白浪费好茶!
三、碎茶更容易泡浓
喝武夷岩茶时,如果遇到一泡特别碎的茶。
相信很多茶客都会心生嫌弃。
“呀,这是什么破茶!”
的确,细节见真章。
虽然,经过焙火的岩茶,含水量很低。
达到3%,甚至更低的情况,一点不稀奇。
干度低,意味着干茶条索酥脆易折,作为易碎品,在打包运输过程中,出现适当碎茶也情有可原。
但剪开泡袋后,才看到里面的干茶,十之七八都是碎茶末。
碰到这种情形,当然不能忍!
毕竟,碎茶冲泡起来很麻烦。
条索破裂破损,四分五散的岩茶,茶味物质浸出速度极快。
哪怕按平常的“快出汤”泡法,将浸泡时间精准控制到秒,但也容易因为茶味浸出较多,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偏浓。
尝汤入口,浓苦明显。
这种被泡浓的碎茶,味道有所欠缺,不如正常岩茶来得好。
四、喝茶吃到碎茶末,体验感很糟。
冲泡碎茶,麻烦多多。
除了容易被泡浓外,碎茶也会让饮茶过程带来不少尴尬。
因为碎茶的体积小,零零散散的。
盖碗泡茶出汤瞬间,顺着合盖缝隙,会连茶带碎末一块儿倒出。
导致公道杯内,落入不少茶叶。
关键是,泡茶招待客人时,万一掉入公道杯内的碎茶没有沉底,而是顺流而下, 落入茶杯当中。
啜一口茶,将饮入茶汤的同时,还吃到卡嗓子的碎茶叶。
吞也不是,吐也不是,着实尴尬。
提到这一幕,估计有茶友会想到,用茶滤过滤一下不就行了?
不不不,问题没有那么简单。
即便找出茶滤,过滤碎茶,将碎茶拦截在外。
但后续麻烦依旧没法解决,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最开始往盖碗内投入8克岩茶干茶,经过冲泡“流失”后,碗中剩下的茶叶估计仅剩下五、六克。
每泡一冲茶,都会流失碎茶。
积少成多后,估计泡不了几次,茶味立马变淡,一点也不耐泡!
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,如果可以选择,在碎茶与正常岩茶之间,肯定选后者更好!
姚月明前辈,曾分享过一个喝岩茶的金句。
“浓非厚,淡非薄”。
茶味浓厚,和泡茶方法有关。
多投茶,单泡增量到10克、12克;多闷泡,一开始就闷泡,每冲至少闷半分钟再出汤;又或者,换一个小容量的盖碗冲泡,用碎茶叶进行冲泡等……
上述提到的操作,会直接将茶味泡浓。
但茶汤泡浓,不能代表汤感醇厚。
因为,茶汤厚不厚,由品质说了算。
山场正,工艺到位的优质岩茶,才能泡出醇厚饱满,韵味出色的汤感!
闷浓泡苦的茶汤,不能达到“醇”的高度。
所谓将岩茶捏成碎末,就能泡出醇厚汤感的天方夜谭。
说到底,不过是一场笑话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