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天气,热得离谱。
前几天高温预警说,福州的最高温度,已经达到40℃了。
欧买噶,这不才刚刚进入六月份吗?
不免让人担心,今年的三伏天,究竟是什么势头,又该如何安然度过。
朋友望着烈日说,好想去游泳,从早到晚都泡在水里。
但我不一样,我只想从早到晚,都泡在茶香里。
在袅袅的芬芳中,感受岁月静好。
顺便,重新翻开了《红楼梦》。
开篇第一回,首先写到的一个季节,就是夏天。
虽然古时候没有空调,也没有电风扇,但在她们所居住的院子里,足可纳凉。
比如黛玉的潇湘馆,有千百竿翠竹遮阴。
夏日的时候,地下竹影参差,苔痕浓绿。
还有探春的秋爽斋,种的是梧桐;迎春与惜春,一个是紫菱洲,一个是藕香榭,都是临水而居。
夏日荷风吹拂,凉气四溢,每个毛孔都是清凉的。
一说起红楼,小编瞬间化身话痨,连正经事都忘记了。
今天的主题,是来自一位茶友的提问:
“夏天又闷又潮湿,觉得身上湿气很重,能不能喝冷泡茶,祛暑气?推荐用哪一款白茶冷泡呢?”
是的,你没听错。
每年夏天都会准时出现的冷泡茶,到了今年,依然没有缺席。
才刚刚六月份,就再次卷土重来,席卷了整个茶圈。
并且,不知是谁第一个提出,六大茶类中,白茶最适合做冷泡茶。
于是乎,小编这些年的后台消息里,总是离不开咨询冷泡茶的问题。
顺带着,还要兼职老中医。
因为茶客们的诉求是,根据他的体质,他的需求,量身定制一款“冷泡白茶”。
但很可惜,全都被小编驳回了。
一是因为,不敢误人子弟。
虽然我学习过一些中医书籍,对一些简单的中医医理,有了解。
再加上,朋友他爹就是学中医的,我们平时耳濡目染。
不过,在互联网上,可不能乱讲话。
毕竟又不是专家、权威,万一讲得不够全面,戳中了某个人的痛点,会被网暴的。
二是因为,本身就不提倡喝冷泡茶。
泡茶喝,是为了香气,为了滋味,为了汤感,为了吸收当中的养分。
而想要让这些物质,都均匀且充分地释放出来,唯有沸水,才能做到。
现在喝这冷泡茶,什么风味都没了,连养分都微乎其微,还有什么好喝的呢?
不如换成柠檬水,加点蜂蜜和冰块,喝起来冰冰凉凉,岂不是更省钱?
再结合实际,现代人,普遍肠胃不好。
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、久坐不动、缺乏锻炼、作息不规律、生活压力大等,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亚健康状态。
去看中医,十个人里,有九个人湿气重。
而长久之计,只能靠“养”。
第一步,就是要杜绝冷饮,改善生活习惯。
当然,也就包括冷泡茶。
不可否认,冷饮的好处之一,就是能让大家在灼热的夏天里,身体瞬间降温。
这是物理层面上的降温,从外到内,从皮肤到五脏六腑,都凉飕飕的。
正如宝钗听说宝玉喜欢喝冷酒后,一本正经地告诉他:
“酒性最热,若冷的吃下去,就要拿五脏去暖它,岂不伤身?”
那口吻,就和母上大人让自己少熬夜,别吃垃圾食品一样。
并且,喝冷泡茶,非但不能祛湿气、消暑气,反而还会加重身体的负担。
当冷水进入体内,就需要从内部调动大量的热量,去平衡这个凉水的低温。
如此一来,才能让体温稳定在正常的水平。
类似的道理就是,把热的东西放到冰箱里,不仅耗电,久而久之,冰箱也非常容易坏掉。
放在人体上,也是一样。
冰冷的食物进入胃中,就容易消耗自身的能量。
因此,为了降低消耗,减少对肠胃的伤害,我们尽量要喝温热的水。
从古至今,中国人的体质,从小就被教育,要多喝热水,不能贪凉。
所以,实在想尝试一番冷泡茶的朋友,请先考虑清楚,自己的身体状况、年龄体质。
浅尝辄止,不要盲目跟风。
六大茶类中,白茶是最适合冷泡的吗?
肯定不是。
很多人对白茶的印象,还停留在清淡、清甜,带有微微的花香。
是以,自然而然的,把白茶列作了冷泡茶的首选。
但其实,白茶是最不适合用来做冷泡茶的。
白茶的工艺,不炒不揉不杀青,以萎凋和干燥为主。
这就意味着,白茶体内的天然物质很丰富,并且细胞保持得很完整。
不像岩茶、红茶那样,经过揉捻后,有部分的滋味物质已经从细胞液中提前跑出来,并附着在干茶表面上了。
故而,结构完整的白茶,区区冷水,是无法打开茶叶内部的细胞的。
就算用冷水浸泡数个小时,得到的茶汤,也不如用沸水快出水那般,鲜香醇爽,香清甘活。
另外,白茶的芽头和叶背上,通常还覆盖着白毫。
品质越好、等级越高的白茶,白毫就越丰富,越浓密。
而这些白毫,具有很强的防水性,用冷水泡白茶时,它们往往会漂浮在水面上。
茶叶无法与水彻底接触、浸润,析出的营养物质,自然少之又少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