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正题前,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
很早之前,有位岩茶爱好者,他买了一罐中轻火肉桂。
拆开包装后,闻了闻干茶,有些失望。
咦,怎么火气这么大?
然后他采用了一个加速褪火的方法,拆开包装,取出干茶,透气通风。
本以为,这样做能加速褪火,褪掉那股偏燥的火味。
没成想,事与愿违。
隔了一段时间后,凑近闻了下干茶,好消息是火气的确是褪了。
但坏消息是,现在打开去闻,一股子酸味。
茶香消失,酸味明显, 滋味难喝。
难不成,这是遇到了传说中的岩茶返青?
看完这段茶友经历,不知大家有何感想。
说实话,一开始没有任何杂味,闻着也不酸的岩茶。
放了一段时间后,干茶变异,茶味发酸。
很显然,这是存放过程出了差池。
茶叶变质,返青严重,引起发酸。
由此,麻花想给大家提个醒。
武夷岩茶的保存,密封是关键。
不管什么时候,买到手的岩茶都要确保严实密封。
泡袋包装的岩茶,独立包装,每泡茶都享受着独立单间待遇。
但对于泡袋装的岩茶,最好仔细检查一遍袋口。
万一封口不紧,留有缝隙,后期很容易放变味。
平日存茶时,总体原则是将岩茶放置在干燥、阴凉的环境。
最好是放在抽屉、推拉柜、置物柜等,专门找一处洁净没有异味的干燥空间存放。
尽可能多密封,严实封存,才是预防岩茶跑气变味的不二法门。
经过焙火的岩茶,干度很低。
干茶含水量低于5%,甚至更低的情形,比比皆是。
因为干度低,当你剪开一泡岩茶,往瓷质盖碗内投入干茶。
一时间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酥脆干茶条索在投入刹那,会发出异常酥脆声响。
正因干度足够低,后期存放时,更要在密封存茶方面多用心对待。
不管是什么时候,都要谨记密封储存的基本原则。
敞开包装,提前通风的做法,绝对不可取。
这样做,会带来不少严重后果。
外界空气当中,随处都有着不少水分子。
而干茶具有吸附性,会不断吸附水汽,引起受潮,导致变味。
在岩茶圈,受潮问题明显的情况,称之为返青。
会让整泡茶的馥郁茶香,逐渐变淡。
取而代之的是青味出现,茶味越来越薄。
返青问题更严重一些,还会招来酸味、怪味、以及其它杂味。
整泡茶彻底变味,不能再喝!
除了带来受潮返青的风险,通风透气还会严重威胁茶香。
一方面,岩茶自身茶香“往外跑”。
茶叶的香气,来源自内部的各式芳香物质。
不同芳香物的组合,构成了精彩纷呈的茶香世界。
岩茶圈内,品种香、山场香、树龄香、做青发酵香、焙火香、年份香等,茶香各异。
喝一泡岩茶,有不少常见香型。
花香、果香、焦糖香、木质香等,不一而足。
但这些芳香物具有一个共同点——容易挥发。
茶香易散,难聚。
所以在存茶时,需要格外重视密封。
如果提前透气,岩茶内部的香气飘散到空气后,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透气数日,再凑近去闻干茶,香气微弱。
连冲泡后,在沸水的高温冲击下茶香也没法显现,如此情形着实太可惜。
另一方面,外界的杂味、异味“趁机入侵”。
干燥的岩茶条索,具有较强的吸附性。
除了会吸附外界的水汽外,还会受到外界杂味干扰。
外界的驳杂气味,进入条索内部,会带来串味问题。
导致原本好端端的岩茶,陡然发散出海鲜味、咸菜味、金属味、橡胶味等。
这样的怪味茶,如果没有足够勇气,根本让人喝不下去!
应该怎么做,才能让岩茶快速褪火?
这是很多茶友关注的话题。
但这解决起来特别简单,参考道家的“无为”境界,放着就行。
简单来说,当你将岩茶买回家后,在确保密封、干燥、阴凉、避光的储存前提下,不需加入太多干涉。
放上一段时间后,岩茶身上偏燥的火气,自然会慢慢退散。
在自然褪火过程中,千万别操之过急。
譬如,敞开透气,打算让干茶快点褪火。
譬如,将岩茶放到冰箱内,加速褪火。
譬如,泡茶时多洗茶两遍,降低“火”的存在感……
上述举例的三个操作,近些年在天南地北的茶友咨询里,麻花都有遇到过。
很可惜,以上做法千万别随意模仿。
因为这样做,不仅对褪火无用,相反会导致茶味被破坏。
在岩茶褪火这件事上,建议茶友们佛系处理,仅需耐心等一等就好。
武夷岩茶的褪火过程,本质上属于氧化还原。
静置期间,自然能慢慢完成。
之前听武夷山胡歌介绍过,为了让岩茶更好、更快、更彻底的褪火,他们将新茶焙出来后,先摊晾。
摊晾降温后,装入大箱。
大箱存放下,岩茶内部能发生“团队褪火”。
放上一段时间后,那股因焙火带来的偏燥火气,自然会慢慢退场。
那些因为被火气压抑住的美妙茶香、纯正茶味,迎来了出头之日。
喝起来,与没褪火之前的岩茶,判若两茶。
虽然,不同岩茶的褪火时间,不能一刀切。
焙茶火功高低不同、焙茶方式不同、急焙还是慢焙的差别等。
由此,会带来褪火时间快慢的不同。
但不管怎么看,只要没有出现焙火失误,焙茶火功没有超出正常值,没有将岩茶焙焦的前提下。
对武夷岩茶来说,时间就是褪火”的朋友。
哪怕是焙到足火的茶,放上大几个月,足够完成褪火。
要是你手中的岩茶,放了已经不止半年,甚至更长时间。
打开一闻,还是烟熏火燎的,呛味很重。
很明显,有一种褪不了的火叫“焙焦”。
遇到这样的茶,已经不是考虑褪火与否那么简单,而是焙焦、焙死的茶根本不能再喝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