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的文章,刚介绍到什么是岩茶的“醇”。
醇,指茶味很厚实。
泡出来的岩茶,汤水小口啜入,茶味层次丰富。
细啜下,还能感受到整杯茶是稠滑甘醇的。
尝茶啜汤的感觉,类似喝胶质丰盈的老火靓汤,与稀薄淡寡的白开水全然不同。
选茶买茶,通常只有山场、工艺到位的优质茶,才能实现醇厚汤感。
由于武夷岩茶的评茶标准,历来是重水求香,注重汤感表现。
所以,当你遇到的茶,泡开后丝毫尝不出醇厚为何物?
茶味淡淡的,很稀薄,汤感没有任何劲道。
只感觉整杯茶软绵绵的,有如凉白开那么温吞。
那这样的买茶经历,显然是踩坑了。
但在上个礼拜,刚收到一条新留言。
对于上述提到的选茶状况,某位茶友风轻云淡地发言。
“放放吧,岩茶越放越醇厚。”
闻言,心中感慨良多。
垃圾茶存上100年也不会变成好茶,喝起来茶味空洞,淡寡无比的劣质茶,怎么可能随便放一放立马脱胎换骨?!
岩茶汤感醇厚的来源,是先天积累。
正岩山场的茶,先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,景区生态环境绝佳,是典型的丹霞地貌。
标志性的风化岩(丹岩)随处林立,受到自然风化侵蚀与流水侵蚀影响,风化岩表层的岩土碎屑剥落,汇入四周土壤。
使得正岩山场的茶园土层,土质松软,含有其它地方没法照搬复制的风化岩碎屑养分滋养,利于茶树根系舒展,汲取养分。
同时,背靠这些高大丹岩,茶树们能躲掉长时间的日照,阳光通过云层,形成温和的漫射光线,利于茶树的高效率光合作用,积攒出更充足、丰沛的养分物质。
产出来的正岩茶,包括正岩水仙、正岩肉桂、正岩品种茶等,一应是茶味物质充足,拥有明显的岩韵。
咽下茶汤后包括回甘、生津、留香等回味体验,持久不散。
不过,有了高品质的正岩茶青,不代表一定能做出好茶。
这中间,还存在一道关于“工艺”的门槛。
武夷岩茶,工序繁琐。
做青初制结束,还要经历多轮焙茶,才能制成最终成品。
每一步制茶环节,稍有不慎,满盘皆输。
譬如,焙茶时急于求成,快速高温急焙,导致内在茶味物质严重受损“焙空”。
无比接近焦炭焦条状的茶,没法再泡出茶味。
最终喝入口,除了闻着有强烈的焦糊味外,茶味极薄,丝毫谈不上醇厚稠滑!
“岩茶越放越醇厚”,属于伪命题。
且不说,岩茶的品质基础,主要靠山场、工艺来定。
哪怕退一步,从细枝末节来看,茶汤醇不醇也不能一味依靠佛系地久存等待。
产区环境恶劣的外山茶,先天青叶内部茶味物质积累不足。
不管用什么法子去存,劣质外山茶都没有逆风翻盘的机会。
至于工艺问题茶,更是不用多说。
已经焙空、焙伤、焙死的岩茶,内在茶味物质损伤严重。
能够勉强泡出一杯略带茶味的水,已经是不容易,哪里还能奢望汤感醇厚?
另外,春茶季看采茶时,还学了一招。
岩茶的汤感醇不醇,与青叶采摘标准也有一定关系。
在黄金采茶期限内采下来的岩茶,品质更优秀。
如果在采茶季,因自家人手不足,没有顾及过来。
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。
采茶良机错过后,青叶逐渐变老。
叶片纤维逐渐变得粗糙,摸起来不再是标准的绸缎面。
同时,采茶采太老,还意味着茶味物质的流失。
用这些采老的茶青鲜叶去加工,不仅在揉捻环节难以揉捻到位,揉成标准的条索状。
最终泡开之后,茶汤喝入口还会带有粗老味、汤感不醇,不耐冲泡。
这些因为先天、后天不足,内在亏损严重的劣质问题岩茶,不是简单放一放,茶汤立马能逆袭成又醇又厚的状态。
这样的白日梦,只存在于童话,现实中压根不可能。
一款问题岩茶,当下就需要直面,千万别随便推延到最后。
有问题,早发现,才能早解决。
一放了之,只会白白错过最佳处理时机。
当你在喝岩茶时,发现一款岩茶表现不对劲。
或是茶香特别寡淡,带有杂味;
或是茶汤入口发酸,不爽口;
或是汤感很薄,没有醇厚感……
这时,在第一时间内,需要找出病症所在。
是这款茶的品质表现本身就很差很一般?还是自己在泡茶时没有泡好?
又或者单纯是因为放太久,导致存坏变味了?
发现问题,才能解决问题,以免得这款岩茶越存越糟。
如果发现某款岩茶,不论用什么法子去冲泡,茶味依旧很薄很淡,基本能能排除冲泡环节的影响。
品质不当,才是主因。
不管是先天产区工艺太糟,还是后期存坏变味,茶味受损的问题茶没有任何存放价值。
再存下去,不仅不能越存越好喝,只会是白白浪费光阴。
前两年有茶友分享过她的购茶经历。
有一回,那位外地茶友在当地的茶叶店,买了一盒“马肉”回家。
买茶的店铺,据说还是本地一位比较厉害的喝茶高手推荐的。
但将茶买回家,泡开喝入口,茶友总感觉不对劲。
“茶汤味道有点酸涩,除此外,一点感觉也没有。”
于是,特意向店家了解,打听情况。
结果,收到了洋洋洒洒的回复。
“你是怎么泡茶的?用盖碗还是紫砂壶?选的什么水?闷了多久?泡茶是沸水还是温水?自己喝茶还是和朋友一起喝?最近有没有感冒嗓子疼?喝茶前有吃酸味水果吗?茶汤沥干了没有。”
面对着一连串问号,差点让人看晕了。
逐一否认过后,排除掉上述的一切外界可能性干扰。
聊到最后,店家只好亮出一招缓兵之计。
并且,这跟开篇提到的说法,如出一辙。
“既然这样,那你干脆就放一放吧,估计是一时间喝不习惯,放一段时间再喝喝看。岩茶越放越好喝,等你放到隔年,就会有惊喜茶味出现了。”
新茶客因为缺少鉴茶经验,遇到这样的“空头支票”,很容易选择轻信。
但小编想提醒大家一点,一开始喝起来有质量问题的茶,不可能越存越好喝!
所谓存一存更好喝的说法,更多只是一招缓兵之计。
将一款已经暴露出明显缺陷的问题岩茶,继续存放下去, 迟早会有“暴雷”的一天。
等到那时,如果售后无门,这样的劣质茶不是白白砸在自己手里了吗?
喝武夷岩茶,不建议普通茶客盲目存茶。
久存,没法让岩茶越存越醇厚。
轻火岩茶,当年快速褪火后,尽早尝鲜喝完为好。
焙火透的足火茶相对耐放,放到隔年再喝问题也不大。
但总体上,1-3年内的岩茶,才是主流喝茶选项。
储存时间过长的岩茶,自身焙火风味难以保留不说,还容易返青变味。
对广大普通茶客来说,当你没有“标准仓储”条件,也没有将岩茶拿去重新复火的条件时,建议你别碰老岩茶。
不然,很容易白白存坏一款接一款的好茶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