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茶桌上聊到岩茶的轻火茶。
很多茶客的最大印象只有一个字——香!
一款接着一款,都很香。
泡茶试喝期间,隔着长桌,也能闻出远远飘扬过来的馥郁香气。
凭借着依稀记忆,轻火岩茶仿佛全是花香。
金牡丹的栀子花香,馥郁持久,连泡多次,茶香不减。
黄观音的花香高扬,完美继承黄旦的“透天香”。
黄玫瑰的甜美花香,在岩茶圈内是颇为稀罕的玫瑰花香,很是小清新。
轻火名丛雀舌的花香,带几分脂粉味,很别致。
轻火奇兰的兰花香,泛着一股洋气感,兰香扑鼻。
最近几年经常被人拼入大红袍里面的瑞香,算是新品种里的一匹黑马,香型层次多元。
可以这么说,一泡做得好的瑞香里,类似一份花香盲盒。
盖碗连续冲泡时,每次揭盖闻香,花香风情都有所不同!
轻火岩茶香气馥郁,品种特征清晰,茶味清爽鲜香等大致描述,的确没错。
但轻火茶是不是只能出花香?
焙火偏轻的岩茶里是不是极少能出果香?
岩茶的花香与果香,是否受到焙火火功影响?
这一连串的问号背后,事情可没那么简单。
市面上常见的轻火品种茶,大部分被花香承包了。
尤其是后期培育选育出来的高香新品种,包括瑞香、黄观音、金牡丹、金观音、春兰、春闺等,基本都是馥郁的花香。
一方面,大部分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里,花香常见。
其余香型,比较少有。
岩骨花香的“花香”,正因如此。
花香作为岩茶的基础标配款香型,再常见不过。
另一方面,也是人为选育的偏好影响。
扦插繁殖率高的,发芽早的,花香闻着足够馥郁的,适合用来拼配提香的新品种,一个接着一个问世。
这些经济效益更高的高香新品种, 被广泛种植之后。
我们在市面上买轻火茶时,大部分能选到的,自然是高扬、馥郁、清新的花香型。
春茶季去看岩茶采摘时,从武夷山的茶农朋友口中,听来这样的分享。
“过去还没有这么多小品种之前,正岩里面的茶没有等到四月二十几号,基本采不了茶。”
现在,随着各式早生新品种的加入,极大地丰富了岩茶口味。
同样的道理,照搬在岩茶焙火方面也是讲得通的。
“以前在没有这些新品种之前,用传统品种(以武夷山本地的名丛和古老品种为主)做出来的岩茶,焙茶火功偏传统,焙火会偏足一些。”
“换作以往,就没有轻火不轻火的事。”
但时移则事异。
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茶圈内早已经培养出了一部分轻火茶“忠实粉丝”,每年就盼着暑期档等新茶焙出来后,及时尝鲜。
何况,轻火、中火、足火等焙火程度的区分,能丰富岩茶口味,对岩茶的长远发展也是好事。
如果坚持过去那种,焙到极致高火的“传统火”,在面向北方市场、新手群体宣传推广时,难度可不小。
参差百态,才是岩茶长远发展的良策。
言归正传。
轻火岩茶是不是都是花香,没有出果香的机会呢?
不不不,当然不是。
将岩茶焙成轻火,火功偏轻,能减少焙火风味对岩茶品种本味的干扰。
最终做出来的轻火茶成品,品种特征更明显。
遇到佛手、矮脚乌龙等自带果香的品种。
佛手,大叶种,叶片圆润偏大,品种特征是极有特色的清甜雪梨香。
矮脚乌龙,发源自闽北的古老品种,焙轻火“保香”之后,自身的清甜蜜桃特征更明显。
注意了,前面提到一个关键词“保香”。
武夷岩茶的焙火,和厨师做饭是一个道理,讲究看菜下碟。
焙茶加工时,要看茶焙茶。
根据一款茶的具体特征,进行焙火操作。
岩茶圈内,不少以馥郁茶香出名的高香型品种茶,为避免过多损耗茶香,火功不会盲目焙高。
包括瑞香、金牡丹、黄观音、奇兰等,一概如此。
毕竟,岩茶的焙火,有得有失。
每打一次焙,除了要追加打焙的成本付出(木炭、焙茶师的人工费等)外,还会带来一定茶香损耗。
高温焙茶期间,茶叶内部的低沸点芳香物质会流失。
比如,将金牡丹焙成足火。
等褪火后再去试茶,金牡丹原先那股子让人眼前一亮的抓人花香,一下子就淡了弱了。
喝起来完全是足火茶的花香清幽,内敛,茶味沉稳的感觉。
一前一后对比下来,还不如采取“保香”策略。
将适合焙轻火的岩茶品种采用“轻焙”的方式,最终做出来的成品,更符合大众审美。
保留下高香品种的馥郁茶香魅力后,才能行销适路,解决后期的销路问题。
盲目将火功焙高,浪费焙茶成本不说,最终焙出来的成品香气不足,汤感醇厚度也不惊艳。
失去自身引以为傲的香气特色后,对这些高香小品种而言,不是好事。
品种特征以花香为主的品种,焙成轻火后,花香突出。
品种香是果香的岩茶品种,降低焙茶火功,品种特征更清晰,果香明显。
一款岩茶有没有果香,和焙火火功根本没有必然关联。
然而,细究起岩茶的果香,要一分为二来看。
一方面是品种先天自带。
譬如,佛手的雪梨香,矮脚乌龙的蜜桃香,春桃的水蜜桃香。
但在岩茶圈内,自带花香的品种很多,先天能出果香的品种极少。
这属于不争的事实。
但从另一角度看,做青偏熟,发酵适中的岩茶,也能通过后期发酵制出熟果香。
岩茶初制环节,做青走水很关键。
做青发酵程度,能定下岩茶香气主打基调。
因为,做青发酵偏轻一些,岩茶的花香会更明显。
这种清新花香,广泛遍布在各种岩茶当中。
但发酵偏足,做青偏熟的岩茶,容易出果香。
最最最有说服力的例子,莫非果香肉桂莫属。
岩茶肉桂的品种香是桂皮香,但它的茶香可塑造性很强。
拥有制出花香、果香、奶油香等系列个性香型的空间。
早些年,蜜桃香肉桂还在圈内走红过一段时间。
认真说起来,蜜桃香也是果香的一种,并不是肉桂本身品种自带的香气,而是后期发酵而来。
做青初制环节讲究“多摇少吹风”的肉桂,因制茶发酵程度的影响,肉桂做出果香的概率会偏高。
和主张“少摇多吹风”的岩茶水仙相比,形成鲜明对比(水仙发酵出果香的概率较低)。
大多数时候,岩茶的果香依赖后期发酵。
因为,先天自带果香的岩茶品种终归是少数。
水仙肉桂的对比里,做青初制环节,“多摇”与“少摇”的区别,能对后期发酵香气成型带来明显改变。
放入做青机后,“多摇”能促进茶叶的氧化发酵,生出果香的概率更高。
而叶张偏大,叶脉粗壮的岩茶水仙,初制走水环节,为了及时顺畅走水,减少摇动频率,多加鼓风吹风,才能及时帮助鲜叶的水分散失。
由此,带来岩茶香型的细微不同。
但岩茶是半发酵茶,发酵程度不能太高。
如果在做青时,故意加重发酵。
那么,最终做出来的岩茶,有“红茶化”嫌疑。
最终喝到的茶味,并不具备武夷岩茶的应有特色。
买武夷岩茶,很多茶友的关注点是火功。
但发酵适中对岩茶来说,同样关键。
做青做透,发酵适中,焙茶时“按需焙茶”才能诞生出一款优质岩茶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