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绿茶1年就过期了,白茶能放很多年?
主要原因是,工艺有别。
绿茶是不发酵茶,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,是杀青。
提到杀青,或许很多人会跑偏了,想到电影拍摄结束的那个“杀青”。
虽然写法一样,读音一样,但意思完全不同。
茶叶的杀青,指的是利用高温,迅速破坏酶的活性,阻止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,从而稳定品质。
顺便还能去除青草气,有利于散发茶叶的清香。
所以,杀青且不发酵的绿茶,保质期相对比较短。
通常来说,绿茶香气滋味最巅峰的状态,是在半年左右。
此时,鲜爽味浓郁,清香扑鼻,汤感淳和。
不过,现在人人家里都有了冰箱,如果依靠冰箱里的低温冷凝环境,也能延长绿茶的保质期。
日常生活中,密封存进冰箱里的绿茶,保质期有1年。
时间一长,绿茶最引以为傲的鲜味,就会逐渐被氧化,然后慢慢消失。
不可否认,绿茶的新鲜、爽口、清灵,的确和白茶有些许类似。
尤其是1年内的新白茶,它也是鲜的,香的,清的,空灵的。
但相比绿茶,白茶的工艺更简朴,没有杀青。
不炒不揉不杀青,才是白茶在六大茶类中的立身之本。
但因为没有杀青,白茶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,被保留了下来,在未来的日子里,会不断地消耗掉茶多酚等刺激性物质。
让它们减少,生成别的络合物,变得更加温和。
只要储存得当,做好密封、干燥、避光、阴凉、无异味,白茶就能被长长久久地保存下去。
是以,觉得绿茶会伤胃或者导致胃寒的朋友,可以选择喝白茶。
白茶不仅鲜,且不伤胃。
陈化的每一天,每一年,都让自己变得更醇和,更包容,更适合大众。
白茶有没有“喝老不喝新”一说?
当然没有。
新白茶和老白茶之间,只是年份的不同。
按照“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”来看,这句话耳熟能详,也奠定了白茶中,新茶和老茶的雏形。
用通俗的话来解释,一年的白茶,具有茶性;三年以上的白茶,具有一定药性;超过七年后,老白茶就能成为“传家宝”了。
或者也可以理解为,无价之宝。
因为珍贵,很少在市面上流通,供不应求,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。
所以,新白茶和老白茶的界限就很明显了——3年。
不满3年的,依然是新白茶。
存满3年以后,则自动晋升为老白茶。
至于年份所带来的风味差别,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,只能靠茶友们自己去尝试,去选择了。
俗话说,众口难调。
根据经验来看,从绿茶、铁观音、茉莉花茶那边转来喝白茶的朋友,往往更喜欢新白茶的味道。
因为新茶年份尚浅,鲜爽,甘活,芳香四溢,活力四射,如同二八少女。
尤其是当年的新白茶,这个阶段,茶氨酸含量丰富,各类物质都很活跃,能够帮助你更快地喝懂白茶。
香气、汤水、滋味、产区特征、工艺特性,是表现得最为外放张扬的时候。
可是,大家千万不要把新白茶的鲜爽感,和生普加工不当产生的青味、青臭味,混为一谈。
白茶是不杀青的,论工艺,论原料,论加工标准,也和普洱茶截然不同。
老白茶的风味,则更成熟、稳重,药香浓郁,陈香干燥,花香内敛,枣香扑鼻……
我们在老白茶里闻到的药香,与新茶的草药香不一样,而是中药的香气,像当归、金银花、紫苏等等。
陈香比较难以形容,大家可以把它当成是老植物的香气。
当它们长时间处在干燥状态下,所生成的一股苍老的、干爽的陈香,是植物老去的标志。
枣香是老寿眉饼的专属,并且是高山的老寿眉饼,品质出众,内质丰富,出枣香的概率更高。
当然了,喜欢喝老白茶的朋友,更看重的是汤水。
稠滑的、醇厚的,果浆般的质感,入口以后,用舌头掂量,能体验到沉甸甸的份量。
年份,不能决定白茶的品质。
有些新白茶,刚刚买回来的时候,就已经很好喝了。
毫香清莹,花香馥郁,草药香清郁,汤水饱满有内容。
那么,这样的白茶,基本上可以预见,在经过良好储存以后,肯定会变成优质的老白茶。
至于要趁着新鲜喝,还是存老以后再喝,全凭个人。
喜欢喝新茶的鲜香醇爽,那就及时喝。
反正每一年都会有新白茶上市,只要遇到靠谱的茶掌柜,再找准选购时机,不怕没有好茶喝。
喜欢喝老茶的浑厚浓郁,那就存老了再喝。
市面上现成的老白茶,年份真实的、品质优秀的,价格都不便宜。
如果能自己存一批下来,不仅节省了成本,还少交了学费,免去做旧茶的困扰。
还有一种更好的做法,就是边喝边存。
老白茶的风味,与新白茶完全不同。
感受它们一年又一年的变化,感受转化后的惊喜,不是更令人激动和喜悦吗?
爱茶,应该是理性的,不能盲目。
白茶都是鲜的,只不过新茶时期的鲜,更加分明,更加有个性。
而老茶的鲜,多了一份醇,一份厚,一份稳重,被其他汹涌的汤感给掩盖了。
“喝老不喝新”,那是某些居心不良的茶掌柜,编造出来的措辞。
为了卖更多的老白茶(做旧茶),欺瞒消费者。
可是,世上哪有这么多的老茶?
所有的老白茶,都是从新白茶蜕变而成的,一步一个脚印。
新茶好,老茶才会好,反之亦然。
大家喝茶、买茶,千万不要盲目执着于年份,否则很容易吃大亏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