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的岩茶圈内,流行这样的做茶风气。
做青发酵时,宁愿做熟不做生。
做青做透,发酵程度恰到好处的岩茶,后期制出美妙“熟果香”的概率更高。
但这样做,也是有风险的。
比如,一不留神,让岩茶的发酵程度过了头。
导致自己手下的岩茶,出现“红茶化”现象。
喝起来,一股红茶的甜柔滋味,茶味层次单一。
并且,这样的“红茶化”岩茶,还会给不少新茶友带来误导。
譬如,前些天还看到这样的咨询。
“肉桂喝着感觉和红茶很像,它们有区别吗?”
当然有区别,它们连归属的茶类阵营都不同。
一、分类有区别。
肉桂是过去十年来,岩茶圈内的爆红级茶树品种。
因品种香近似桂皮香料的气息,所以茶农直接给它取名为肉桂。
当然,平时约朋友出来喝茶,在大家口头调侃里,它往往以各种“肉”的戏称出场。
牛肉(牛栏坑肉桂)、马肉(马头岩肉桂)、猪肉(竹窠肉桂)、虎肉(虎啸岩肉桂)等,各式各样,不尽相同。
在岩茶肉桂疯狂走红,大家无肉不欢的那些年,在茶桌上能一口气凑成十二生肖“肉”的情形,也不稀奇。
谈及岩茶肉桂的分类,它属于武夷岩茶,归入闽北乌龙茶门派。
按照六大茶类的区分体系,属于青茶。
从茶类归属,能明显看出岩茶与红茶的差距。
一是青茶,一是红茶。
武夷岩茶的当家热门品种,以大红袍、水仙、肉桂为主,除此外,还有包括许多名丛以及热门新品种。
如,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、半天妖、金钥匙、石乳、矮脚乌龙、黄观音、金牡丹、瑞香、梅占等。
红茶的分类方式,相对更庞杂。
早二十年前,在金骏眉还没问世的时候,在白茶还没正式走红的时候,在福建茶产区里提到红茶,除了正山小种,很多老茶客会第一时间想到“闽红三大工夫”。
包括坦洋工夫、政和工夫、(福鼎)白琳工夫。
现如今,除了坦洋工夫外,政和与白琳一带的茶产业,已是以白茶为主。
如今提到福建红茶,正山小种、金骏眉、坦洋工夫等,在圈内更有名气。
二、发酵度不同。
岩茶属于青茶,在六大茶类里,是半发酵茶。
另一边,按照传统茶类区分,红茶属于全发酵茶。
论发酵程度,红茶高于岩茶。
所以,当你在买岩茶时,千万别觉得那些足火水仙、足火肉桂的茶汤颜色是越红越好。
因为,茶汤红不红,与发酵度是挂钩的。
仅需做青时加重发酵度,让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,大量转变成茶黄素、茶红素、甚至茶褐素,立马就能得出一杯“红汤”茶,甚至能红到发暗。
但这种发酵过头,出现红茶化特征的岩茶,属于制茶不当,是病态化体验。
对岩茶来说,做青过熟,会带来不少品质短板。
一方面,摇青期间没有及时吹风,让青叶长时间静置后,闷堆在底部的青叶会闷变味。
导致茶香、茶味的清晰度受损。
最终做出来的岩茶,品种特征不明显。
另一方面,存在发酵过头,茶味发酸的风险性。
一旦做茶期间,这批茶出现了不当发酵。
最终在喝茶时,茶汤入口并不是爽口的,而是掺杂闷闷的酸味。
对于这种做青发酵不当带来的酸,大家千万别觉得这是武夷酸。
因为酸味太重太闷,让整杯茶喝入口,一点不好喝。
红茶的制作,以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烘干为主。
论分类,红茶是全发酵茶。
但红茶的发酵程度,并不是100%彻底发酵。
不同红茶之间,发酵度差别很明显。
举个例子,汤色金黄透亮的金骏眉,作为红茶圈内的创新产物,发酵程度肯定不能与那些汤色红浓的红碎茶相比!
三、工艺有差别。
岩茶的加工,以做青、焙火为主。
做青,包括摊晾、摇青、揉捻、杀青、烘干等一系列初制步骤。
烘干结束,做出毛茶后,还要放一段时间。
随后将茶梗、老叶片从毛茶上挑出来,留下条索状的岩茶半成品, 放在焙笼上进行焙火。
通过高温焙火,从而让岩茶内在的香气、滋味得到淬炼。
焙掉多余水汽后,焙茶焙透的岩茶,相对更耐存放,不容易返青。
高温焙火过程中,岩茶内部的植物蛋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,生出包括焦糖香、烤坚果香在内的一系列焙茶香气。
不同焙火状态的岩茶,从轻火、中火,一直到足火,茶汤滋味都有不同。内在茶味物质丰富的岩茶,经历焙火的醇化后,茶味才会更有筋骨,汤感醇厚绵柔,能让一众老茶客欲罢不能。
小种红茶、工夫红茶的基础加工操作,是萎凋、揉捻、发酵(静置在特定温度、湿度状态下发酵)、烘干。
而红碎茶的基础加工,除了将揉捻改成揉切外,其余地方并没有改变。
论起制茶加工,红茶不像岩茶那样,经历焙火。
所以,在喝红茶时,没有所谓的“褪火”一说。
此前见过不少茶客,在喝烟小种时,会特意咨询“它的褪火时间要多长?”
这其实就是一个经典误解。
烟小种红茶,它加入了传统烟熏制成,茶叶内部并没有“吃火”,所以不需要褪火。
但考虑到,传统烟熏期间,茶叶吸附到的松烟香需要一定时间舒缓。
刚做出来的烟小种新茶,放上一段时间,等烟香日愈缓和悠扬后,香气与茶味更为兼容,整个风味更加迷人。
四、招牌香型不同。
喝岩茶,以肉桂为例,它的香型类别很多。
有包括品种香、山场香、做青香、焙火香等。
岩茶肉桂的品种香,是独一独二的桂皮香。
除了这一特定茶树品种外,其余岩茶很难做出这股辛锐、犀利、闻之通窍的特色香型。
山场香,也叫地域香,是茶树生长环境带来的气息。
喝岩茶,正岩山场出来的岩茶肉桂,茶香会比外山肉桂更纯粹、纯正、清晰。
落水香明显,不会闻着发冲发腻。
哪怕同样都是正岩茶,但不同小山场环境孕育下,又能让茶香风情发生转变。
比如,牛栏坑肉桂作为顶级正岩坑涧肉桂的代表,茶香清幽、深邃、馥郁。比起单纯闻着香,茶香落水更为明显,喝茶之后,唇齿间留香时间更长。
如果是马头岩开山坪、猫儿石、云峰等小山场的“马肉”,桂皮香会更犀利、张扬,花香更明媚馥郁。这股高香,非坑涧肉桂能比。
说完山场, 再来看做青对岩茶香气的影响。
从大致规律看,做青偏轻一些的岩茶,花香(清花香)更明显,做青熟一些, 更容易出果香。
做青结束,离不开焙茶。
唯有焙了火,才算完整的岩茶,焙火之后能让岩茶留下美妙的“火香”,类似生豌豆变成熟豌豆,一股烘焙香气、烤焦糖香气、烤瓜子坚果之类的香气,特别迷人。
红茶的茶香,与岩茶不同。
以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为例,它的香型如下。
闻干茶,松烟香、甜香为主。
泡开后闻盖香,袅袅悠扬的松烟香、花香、果香,香型完整。
啜茶入口,桂圆香清甜馥郁,松烟香、花蜜香等,应有尽有。
岩茶与红茶,是两类截然不同的茶。
喝岩茶,香清甘活、岩骨花香为主。
在喝茶时,山场正,工艺到位的岩茶,水仙也好,肉桂也罢,又或者是其他品种。
泡开出来的汤感厚度,是普通红茶不能相比的。
啜一口茶,茶水劲道,茶味层次明显。
小口品尝时,会感觉整杯茶是有“咀嚼感”的,厚度非凡。
咽下茶水后,磅礴的回味,源源不断涌来。
喝正山小种之类的红茶,在高山产区,制茶到位,发酵程度恰到好处的前提下。
将茶汤泡出来后,香、柔、细、润、滑等茶味体验,更加明显。
茶水柔润、细腻、顺滑。
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对比,岩茶与红茶都没法直接并为一谈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