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潜意识里,如果某一种行为已成习惯,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。
茶圈里,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吧,当你问一位老茶客,为什么要洗茶?
有80%的概率,对方会先一愣,接着说:“洗一洗再喝更干净,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,早就成习惯了。”
而剩下的20%,会把问题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剥开解释。
可说来说去,还是绕不开——别人都这样做,从老祖宗那辈就开始了。
所以,在各位茶友心中,洗茶,大抵也是一种习惯吧。
世界总在不断变化,而习惯总让人倾向于不变。
这是一对冲突,且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当生活的变化,撞上了习惯的行为,受伤的总是被习惯影响的自己。
其实,按照现在的说法,喝茶之前,并不是一定要洗茶。
过去的人,之所以要洗茶,主要原因是当时制茶水平有限。
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茶的发展史,就是制茶工艺的演变史。
最初的时候,茶叶是采食鲜叶,然后与其他食材混煮。
后面过渡到晒干收藏,要喝的时候,取出撬茶,碾成粉末,用点茶的方式去饮用。
再到朱元璋“废团茶,兴散茶”,正式出现了泡茶法。
一方面是实践,一方面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。
因此,茶叶品质的提高,与工艺进步有很大关系。
包括茶树种在什么地方,按什么标准采摘,分几道工序加工,在什么时间加工,如何存放……
如今的名优茶,除了原料好以外,也离不开合格的工艺。
因此,好的茶叶,本身就很干净,不需要多此一举的洗茶了。
况且,随着时代进步,娴熟老练的制茶师,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。
再加上各级部门的监管,出产的茶叶,安全和卫生都通过了相关标准。
除非是贪便宜,去买无人监管的“三无产品”,品质低劣,原料、工艺、仓储都不尽如人意。
那么,才要考虑洗茶的问题。
否则,通常情况下,都不需要洗茶。
冲泡六大茶类,如何判断要不要洗茶?
前面提到了,洗茶与否,要看品质。
品质好的茶,不需要洗。
拿福鼎的高山白茶来说,产区方面来看,“温、光、水、气、土”这五大影响茶树生长的因素,样样都很出色。
温度适宜、光照柔和、水汽充足、空气清新、土壤肥沃,氮磷钾物质含量丰富……
最关键的是,高山茶园远离人烟,污染少。
只有到了采茶的季节,才会有采茶工,上山工作。
平常不采茶的时候,茶树就和大自然为伴,享受着清风雨露,叶片上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
当然,如果你很介意用手采茶,认为手脏有细菌,这点无可厚非。
但我想说的是,暂且不提采茶的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,在熟练的情况下,人的手与每一片茶青接触的时间,甚至连一秒钟都不到。
并且,茶青采摘下来后,就要马上运到茶厂,及时摊晾,薄摊薄晾。
紧接着,就进入了萎凋的环节。
日光萎凋,让白茶摊在水筛中,放到适宜的阳光下晾晒。
水筛不贴地面,离地70公分左右。
不直接接触地面,也就隔绝了污染源,加上紫外线能杀死一定的细菌。
因此,倘若真心介意茶农采茶时带来的细菌,到了日光萎凋以后,也被消灭掉大半了。
再然后,进入烘干环节。
烘干的温度,同样能杀灭一些细菌,让成品的白茶,干燥洁净。
除了白茶以外,其他的茶类也是这个道理。
俗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好的水土,也孕育了好茶诞生。
既然坐拥优秀的天然产区环境,做出来的茶,肯定差不到哪里去。
在小编看来,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洗茶,全然不管这泡茶有多珍贵,做工有多少,卫生多到位,都是暴殄天物。
第一冲的茶汤,为什么不能浪费?
通常情况下,用盖碗泡茶的朋友会发现,若非刻意闷泡,头道茶汤的汤色往往很浅。
香气和滋味,也尚未被充分激发,还处在蓄势待发的阶段。
故而认为,可喝,也可不喝,并不重要。
但实际上,营养物质已经源源不断地浸出到汤水里了,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。
尤其是白茶,由于不炒不揉,细胞保持得相对完整。
可表面上的白毫,在接触到沸水的时候,就大量脱落,并溶入汤水中了。
所以,别看头道茶汤其貌不扬,喝起来别有洞天。
鲜、润、淳、爽,统统到位了。
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,香气和滋味则表现得愈发浓郁,而头道茶汤的作用,就像是一个好的开场。
有了开头,后面的一切,才能顺利展开。
否则,如果第一泡茶汤里,就喝到了怪味和杂味,想必大家也没有兴趣继续往下喝了吧。
在武夷岩茶中,还有“还魂汤”的说法。
就是留下第一冲的茶汤,先不喝,等到最后,茶叶被泡淡了,再回过头来喝。
这时候,曲终人散,再忆起当初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以上内容,仅仅是建议。
因为洗茶这个步骤,实在太深入人心了,所以不强求。
如果实在有洁癖,认为洗过之后比较卫生,能让自己喝起来更妥帖,那就洗吧。
而如果担心,洗茶会浪费营养,喝不到原汁原味的口感,那就不要洗。
洗,或者不洗,都是非常主观的行为。
不过,像村姑陈平时喝的高山白茶,知根知底,十分干净。
到了冲泡的时候,必定是舍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养分。
从第一冲到最后一冲,都不客气地喝下肚子去。
这样一来,才不会辜负这些来之不易的好茶啊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