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打动人心的,就是好电影。
能打动人味蕾的,就是好茶。
一部好电影,要有好的故事,好的导演,好的演员,才能讲出好的故事。
一款好茶,要有好的制茶师,好的山场,好的工艺,才能生产出好茶。
好的电影有张力,有矛盾冲突,有层次推进,有纠结挣扎,甚至还能唤醒人性,用血淋淋的事实,让你触动和沉思。
好的茶,有内容,有层次,有香气,有温润稠滑的汤水,不但能包裹你的舌,还能触动你的心和毛孔,让你舍不得一口喝下,喝完还嫌少,一滴都不舍得浪费。
好电影和好茶,都是值得珍惜的。
好电影会让你思考人性,思考人生,思考命运。
好茶会让你舒适、愉悦,从舌到肺,从头到脚,每个毛孔都在欢呼。
好电影需要有好剧本,就是好的故事梗概。
好茶需要有好山场,就是好的产区,好的地理环境,好的天气。
好的故事,需要好的编剧深入生活,去观察,体验,感悟,发掘。
而好的山场,是天生的。
是运气使然。
现今的好山场,人人羡慕的天然的好茶产区,在十年前,二十年前,甚至三十年前,是遭人嫌弃的穷山恶水。
当初分地的时候,大多数人,都选择了离城市近的,山下的,种植比较便利的田地。
选择水田的,比选择山地的多。
在村里有权势的,村长村支书之流,优先分了离水井近的,离溪流近的,平地的,城镇边上的,县道路边的田和地。
没权没势的农民,分到了高山和荒山。
无可非议,当时,农耕为主流,大家要吃饱肚子,就要种田,产粮食,才能换回其它物品。
当时分了高山的茶农,生活十分辛苦,据说武夷山马头岩的同学小时候上学,需要翻山越岭,早晨起来天黑雾大,傍晚到家天己黑尽,所以他们随身带着手电和木棍,一方面照明,一方面能驱个蛇虫啥的。
太姥山的茶农更惨,挑担茶下山,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,还换不回几两银子。
而现在,托袁老的福,亩产量大大提高,田地大多高产,粮食总产量一年比一年多。
经济繁荣,粮食丰收,大家的温饱解决了之后,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。
当茶叶成为了新时代经济作物的宠儿之后,原先不招人待见的高山,荒山,成为了人人争抢的宝贝。
正岩茶,高山茶,荒野茶,这些概念的风生水起,让那些当年放弃高山荒山、不愿意种茶的村支书、村长们,悔青了肠子。
然而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便宜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占尽了。
今时今日的茶区农村,该当人家茶农发家致富了。
正岩茶,高山茶和荒山茶独领风骚的时刻到了。
高山茶的魅力值,就在于它的内容。
有时候说茶有内容,朋友会来问,哎,你说的这个“内容”,我听不懂。
我只知道文章要有内容,但茶哪来的内容?
其实这个内容,就是指的茶的内含物质,就是它可溶于水的物质,就是它在高温下能释放到水中的养分。
就是你在一口茶汤里能喝到的那些层次和变化。
要体会高山茶的内容,就要拿它和平地茶对比着冲泡。
两只手各端一杯茶,先喝平地的,细细体会一番。
再喝高山的,这口高山茶含在嘴里,不必体会,因为先前有平地茶口感打下的底子,高山茶一入口,对比马上就有了。
一个是平淡的,温吞的,迎合的,小情绪的口感。
一个是张扬的,激烈的,锋芒毕露的,有侵略性的口感。
这就是高山的内容。
是独属于高山的生态,气候,环境,土壤所赋予茶叶的优秀内质。
是它有别于平地茶的独特VI。
好电影应该是有独立视角的,狠辣的,叛逆的,刺痛神经的。
好茶应该是有力量的,有穿透力的,有掠夺性的,能给味蕾打下印记的。
正如同好文章,应该是有角度的,有观点的,犀利的,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。
至少是能直击心灵,撕裂神经的。
那种温吞水般的平地茶,没有特色,注定要洇没于芸芸众茶。
即使是传承人手做,即使是大师所为,即使存放了50年,仍然不能夺人味蕾,惊艳茶桌。
正如张艾嘉,美女导演,风头无两,顺风顺水了一辈子,最后仍然以一部温水般的电影,输给了能刺痛人神经的新锐导演。
好电影需要力量。
好茶,好文章,亦如是。
|
|